IBM管连:做自己的伯乐
2015/8/31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一个人首先能够发现自我,然后才能被别人发现。

     文/和斌斌

     这世界上的确有才华横溢的人被埋没,但如果他想要把自己展示给别人看,就一定能做到。除非他并非他自认为的那么优秀,或者被某方面的短板所拖累。知名华人设计师包益民写过一本书叫《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IBM大中华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管连而言,尽管他的职业生涯中总是充满变化,从不同的环境到不同的部门与岗位,角色变换,但他对自我的发掘探索始终不变。他幸运地遇到很多伯乐,最重要的是他始终不忘反观自己,挑战自己,用伯乐的眼光不断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中外管理》记者面前的管连,散发着书卷气,同时又透出外企人特有的国际范。也难怪,进入IBM之前,管连已经在大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系做了8年老师。从大学老师到知名跨国公司的高管,这样的职场转变颇有看点。

     完成每一次职业转换

     进IBM之前,管连曾苦苦思索改变:学校课程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他希望能切实地教给学生找工作时用得上的东西,而不是做一台陈旧理论的复读机。同期,与管连所在大学合作多年的IBM想招募一个讲课好又能做项目的人。好在,管连从大学毕业起就一直参与IBM的大学合作项目,是期间讲课最多的老师,同时也是拿认证证书(50个以上)最多的人。

     管连显然成为IBM的合适人选。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管连成了IBM的一员。

     “在学校只要把科研和教学做好就可以了。但在企业,从文化到绩效考核、团队合作、个人能力,各个层面都对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IBM,管连经历多次职位转变。任职IBM大学合作部总经理之前,管连做过培训部老师、教育培训项目主管、GTS(全球服务部)北方区的技术支持,又做过业务拓展和灾难备份部门的咨询顾问。再后来去了开发中心做业务培训教育部的总经理,还负责过IBM风投部门在中国区的活动。可以说,管连的职场关键词,是“变”。

     每次转换都是一个挑战。最有挑战的一次是从技术支持转到管理岗位。那是一个没有退路的选择,如果做管理不成功,再回去做技术就会跟不上节奏以致“武功全废”。事实证明,正如大学老师的经历让他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大学合作项目,技术高手的经验也使管连与技术人员有“共同语言”,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总能很快找到症结所在。这种优势,是一直做管理岗位的人所不具备的。

     同时,每次转换都是一个发掘自己的机会。对于他,既有IBM领导的鼓励支持,也有管连自己的主动申请。“要找到个人兴趣点与公司需要的结合点。”他对《中外管理》说。积极发挥长处,努力才有回报,伯乐也自然会出现。

     勤能补拙,让自己变成专家

     进入陌生领域或新岗位时,如何迅速适应?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陌生领域的专家?

     管连笑称,如果说他有座右铭,那就是“勤能补拙”,“我就是一个question boy。”

     命运从不亏待勇于进取的人。在管连看来,一个人首先能够发现自我,然后才能被别人发现。

     管连本科读的是机械设计专业,大三时选修了计算机专业,没想到第一天听完课就傻了,因为所有的都听不懂。他找了好几个计算机系的师兄求教,请每个人帮他解答一个问题,最终不仅以高分通过了考试,还留校做了计算机系老师。后来他读MBA也是如此,管连还曾向财务管理出身的妻子请教,硬是从一窍不通变成精通。类似的经历,管连在IBM也遇到过。负责风投部门工作时,他请教了很多投资界朋友以深度了解行业。像这样的转换,他每次都能以最快速度让自己变成专家。

     管连说:“只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和追根究底的精神去做事,没有什么新东西是学不会的。”

     复盘,随时保持最佳状态

     IBM有传帮带的mentor文化(即导师文化),每个IBM人都能数出几个不同部门不同资历的导师。管连在IBM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众多导师的潜移默化和不同层面的帮助。他至今记得一个mentor说过的话,“想进入一个新行业,或者想在某个行业有大的发展,第一要保持和客户面对面的沟通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二,日常工作之外必须通过阅读行业资讯等方式了解最新行业动态。第三要时常静心思考。久之,你的价值就提高了。”

     复盘的习惯,管连一直都有。但mentor的叮咛,让他有了更深的思索。假设一件事做了五年、十年,你和新人相比有什么让他不具备的优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要考虑是否应该继续做下去,是否有能让你能有更多积累,发挥更大价值的地方。正是这个思考,让他当初做了从技术岗位转到管理岗位的决定。如今,作为IBM新人的mentor,一个在IBM工作多年的前辈,他也一直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传授给后来者。

     通常,管连半年左右会对自己做一次复盘,自问有没有长进,以及今后还能做什么。“有时一边休息,一边神游一下,想一想。”他说,IBM这个平台给了他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还在路上。”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