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德国的文化“入侵”
2015/9/15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日本之所以让德国人“印象深刻”,漫画文化的“入侵”功不可没。在这个背景下,接受日本产品和品牌远比接受一个陌生国家的更容易。

     文/蒋逸珉

     德国人对日本的喜欢,已经渗透到他们的骨子里。

     德国本土人看到亚洲面孔时,让他们猜测国籍,首先想到的是日本或韩国。

     我在德国留学期间,尤为注意这个现象。据我观察,德国80、90后对日本尤其是对日本文化的热爱超乎想象。最重要的是,日本漫画对这些群体的影响之大,也超出我的预料。一些狂热的德国90后,不仅收藏《火影忍者》、《龙珠》等各种日本卡通人物和玩具,在服饰、发型方面都在模仿剧中的人物。

     卡通文化的强力输出

     始于2002年的日本文化节在德国已连续举办了14届。2015年5月30日,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日本文化节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杜塞尔多夫如期举行。据了解,每年有近百万德国人参加,由当地的日本人及相关企业组织支援。在节日当天,日本美食、传统文化和演出同时推出,而这些项目都将日本文化节推向高潮。

     日本文化节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德国民众的日式着装打扮,走在莱茵河畔就像是一个个活体广告。他们有的穿和服,有的穿武士服,而大多数人还是依照日本漫画里的经典造型来打扮。

     卡通漫画是日本文化中其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日本在全球文化输出上标志性的角色。《火影忍者》、《龙珠》、《海贼王》等漫画及DVD在德国一直销量不减,这归功于德国在盗版问题上的零容忍态度。

     日本漫画里不仅人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格特征也各自鲜明,这符合德国人崇尚自由标榜的特性。如果把日本漫画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音乐就是血液,画面就是营养,血液贯穿全身,把营养物质带到它流经的每一个角落。

     参与者这么认为:日本不仅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民族,也善于在生活中思考和自我反省。并且有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人生哲学,这和德国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理念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毫不夸张地说,德国人最喜欢的亚洲文化中,日本高居榜首,甚至放眼于全球,日本漫画也成为当仁不让的受追捧者。在笔者接触的许多德国人中,问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很多人表示不甚了解。

     日本之所以让德国人“印象深刻”,日本漫画文化的“入侵”功不可没。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对日本企业的整体营销、日本品牌的灌输非常有意义。在这个背景下,接受日本产品和品牌远比接受其他国家的品牌更容易。

     科技能力赢得认同

     除上述原因以外,以尖端科技著称的德国在科学技术上也和日本旗鼓相当。也就是说,在德国年轻人眼中,日本人的科技制造水平也具有相当水准,而也只有日本的科技水平才能和德国相媲美。

     事实上,日本的产业竞争力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2012-2013年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表明,日本以0.5409的工业竞争力指数位居第一,德国和美国分别排第二和第三。

     让别人刮目相看的,并不仅仅是文化,更是真枪实弹的科技制造能力。德国人一方面青睐于日本文化,另一方面是认同并且尊重日本的科技能力,因而德国年轻人自然会对日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

     较早“占领”德国工业基地

     除了文化与科技,其实,日本和德国杜塞尔多夫历史上颇具渊源。

     生活在杜塞尔多夫的人都知道杜塞尔多夫俗称“欧洲小东京”,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日本人不是外国人。杜塞尔多夫大约有2万多名日籍人员,是德国日裔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欧洲第三大日本人的聚居地(前两名是伦敦和巴黎)。很多德国人开玩笑说,杜塞尔多夫是日本人在欧洲的殖民地。

     说到为何日本人都聚集在此,还得追溯到冷战时期。作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的杜塞尔多夫政策宽松,自然成为了西德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天时)。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杜塞尔多夫地处英法等西欧强国的附近,不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其次,二战中这里受到的破坏较小,并且有莱茵河方便运输,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程度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地利)。加之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德国戴姆勒股份公司把卡车品牌生产总部设在这里,这就使得杜塞尔多夫成为了日本在汽车行业上理想的对接城市(人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大量的日本企业开始在这里设厂甚至设立欧洲总部,日本人逐渐多了起来,并在此安居乐业。

     启示:先输入文化再输入品牌

     笔者作为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难免会把德国人对日本和中国的印象进行对比。在与德国朋友聊天时发现,他们对日本有更强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其实亚洲国家中,中国在德国媒体的“上镜率”是最高的,但更多的时候,大部分内容还是报道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和大国形象,甚至还会有一些负面报道。即使是正面报道,对德国年轻人产生的印象也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而已。这种基本的文化认同和缺失,导致德国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几乎为零。

     或许我们也需像日本一样,先输入文化,再输入品牌和企业。

     如今这一趋势正在发生。中国在德国举办的德国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的喜爱。2014年11月4日至23日,汉堡第五次举办中国为主题的活动中,包括展览会、音乐会、论坛、朗诵会、戏剧、电影以及美食活动,充分展示了现代和传统的中国风貌,吸引了大量德国民众去关注。

     期间,在德汉堡的机场、码头、公交站台,甚至是在周边的不来梅、汉诺威等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写满中文的宣传海报“CHINA TIME”——中国时代。对中国而言,这一切,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本文作者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特约编辑:周颖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