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解读沈阳机床:领导力转型需要英雄!
2015/9/21 中外管理杂志

    

    

     不受国企体制束缚不怕组织内部质疑,一味大胆从容地追求变革,再难也要扛着——从这位别具一格的国企领导人身上释放出的是怎样的变革精神和情怀。

     采访/本刊总编 杨光 本刊记者 朱丽 本刊业务顾问 穆胜

     执笔/穆胜

     一个原本做硬件的工厂,为何能够大胆、从容地向制造业的高地——“云制造”挺进?

     其实可以总结出各种原因。但《中外管理》对沈阳机床进行一系列深入的调研和访谈之后,深深感到:英雄绝对是推进转型的一个最大因素。

     一个声音,一致行动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沈阳机床即使面对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其经营者并不具有剩余索取权。所以,理性分析,其依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以董事长关锡友为核心的经营者,为何还能释放如此之大的创新激情,投入到近乎“自杀重生”的变革中呢?

     关锡友的坚决自不必赘述,管理层的“一个声音,一致行动”就已经让人备感惊讶。就像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彪说:“大家都说不作不死,我们是宁愿作死,不愿等死!”对于沈阳机床来说,一切都应该改变!

     这一切的背后,可归因于关锡友的“情怀”,只有这个原因才能解释他的付出,也只有这种东西才能感召他身边的搭档,让大家激情满怀地投入到这份“国家的事业”中。

     逆流而上的“疯狂”

     现在,沈阳机床的技术布局和商业布局已经基本成型。但在初期投入时,却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投入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投入不能产生效果,那作为国企干部的关锡友,是不是会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前途”呢?

     平衡损益,如果关锡友足够理性,他应该按部就班,而不是逆流而上。但是,他恰恰就是这种“疯子”,或者说,对中国制造的情结让他不由自主地为变革去“疯狂”。

     2007-2012年期间,关锡友力排众议,给予沈阳机床总系统师朱志浩带领的i5团队“持续烧钱”。一方面,大量的投入带来了公司财务上的压力,公司内部难免有人质疑;另一方面,有人对他“以权谋私”的猜测也如影随形。但面对这些,关锡友只有扛,还不能将丝毫的压力释放给i5团队。即使苦等不出研发成果,他也丝毫没有摆出行政长官的架子,下命令,定指标。他知道,这样没用,还会让事情更糟。

     所以,每次到上海研究院,面对i5团队的“奇葩”们,他都是一个“调子”——你们做得很好,加油!后来,问及i5团队元老之一的邓庆野有没有感受到当时的压力,这名技术男呆萌地回答:“没有呀,我们当时就一门心思做研发……”

     在漫长的等待中,关锡友的压力不言而喻。

     2012年,钢贸危机袭来,机床行业开始下行,i5技术尚未研发成功,德国又有新的战略布局,可谓内忧外困。关锡友当时身在柏林,在酒店的窗口站了一晚,差点跳楼。所幸的是,两位年轻的同事及时给他解了围。那是他最脆弱的时刻,他喃喃自语:“出路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布局都挺好,可是……”

     行者都是孤独的。在那段困难时期,就连关锡友的家人也埋怨他“瞎折腾”,可以想象这种压力之大!

     管与不管的平衡

     即使在i5研发成功之后,要推动一个硬件工厂向工业服务商转型,对于一个国有企业来说,难度也是不可想象的。制度的束缚真的可以让一个企业家放弃抱负,但关锡友没有。

     他亲自组建了优尼斯团队,再次选择了一群“奇葩”与自己同行。为了让这群人真正具有互联网精神,他力图去除他们身上的“国企基因”,将优尼斯公司打造成为一个“特区”。此举当然又遭遇到了各种非议,就连优尼斯内部团队也感受到了,但关锡友还是一句话:“你们放心地干!”

     从这位别具一格的国企领导人身上释放出来的正是一种“平台领导力”。你不能说他不强势,不够强势,在这一个体制里,很难推动改革。但你又不能说他一味强势,当他用独裁为“奇葩”们划定出一块实验田后,他又收回了自己的强势,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意。因为他很清楚,行政命令和过程控制玩不转研发,这个时候,“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抓大放小,从概念设计的层面构想了i5系统的雏形,这和他自己的机床专家身份有关——从大学毕业开始,如今在机床行业干了27年。

     关锡友在“管与不管”之间,与i5团队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事实上,在研发i5之初,沈阳机床是要造出一台好机床,没有想到要提供一站式智能解决方案,更没有布局云制造的战略宏图。但在机床运动控制系统研发的过程中,关锡友和他的“奇葩”团队们开始观察到外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年轻人天生具有互联网思维,关锡友又是精明的企业家,他们都能观察到趋势,都没有太多思维定式的限制,于是以跨界想象力将i5迭代成为今天的样子。

     有情怀的“工业家”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关锡友的情怀到底是什么。

     2015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第14届中国国际机床展”上,我们与关锡友初次相识,简单交流1小时左右后,我们基本听明白了沈阳机床未来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即使作为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者,要听明白他的讲述也并不容易。他极其聪明,思维跳跃,一个观点就能发散出诸多深刻的观点。我们问他:“您是不是想造就一个商业的平权社会?”他十分惊讶,一拍桌子说:“对呀!总算有人知道我要做什么了!”

     细谈起来,关锡友对于中国商业社会农耕文明的余毒颇为不满。他认为,工业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互联网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在德国等工业强国,一个强大的企业背后都是一个生态和体系的支撑;而我们的商业社会,总是在玩“互损”的零和博弈。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中国制造如何能够实现赶超?如果制造业都不强大,中国何以强大

     是的,让合作者以平权的形态存在,让每个合作者的投入都能获得公平的回报,而不是基于权力议价,这才是一个共赢的商业生态。而这样的生态才能够使所有商业不那么逐利,才能让中国的制造业屹立于世界。在做好机床的使命下,关锡友与他的创新团队在沈阳机床创造出了这个命题的最佳注解——i5系统,他的情怀终于有可能落地了!

     尽管身在国有企业,但关锡友不是一个政客,而是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企业家,甚至,我们可以冠以一个更合适的身份——工业家。

     (本文作者系本刊业务顾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