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不妨读懂关锡友
2015/9/22 中外管理杂志


一场刷新工业历史的商业模式创新令世界机床行业惊叹,可现在,让关锡友无比烦恼的是,外部人看不懂,内部人不理解他所追求的商业目标到底是什么。
采访/本刊总编 杨光 本刊记者 朱丽
文/本刊记者 朱丽
“我的战略就只有一个字:挺!”
面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之难,关锡友用地道的东北语调,对《中外管理》诠释他对转型的独到理解。
当下的传统企业,对转型怀揣既想做又不敢迈出艰难一步的复杂心情,而一些迫不及待的企业在工业4.0热潮涌动下,尝试各种各样的“生存试验”。但是,繁华乱象背后,掩盖不 住的是企业“守业维艰”,身处最传统制造业的机床行业,在行业下滑趋势下,尤其如是。
5年前,沈阳机床开始基于“智能制造”的工业理念来推进一场和互联网接轨的转型;5年后的今天,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制造”平台模式逐渐有了雏形。不得不说,“挺”,让 关锡友对工业制造有了全新的注解,也使沈阳机床如今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先声夺人。
然而,如《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作者克里斯坦森所分析的:颠覆性创新,往往会遭到行业的抵制,同行、客户、员工都不接受你。现在,让关锡友无比烦恼的正是,外部人看不懂 ,内部人不理解。
就在2015年4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机床展”上,当一位用户走向沈阳机床展台前对i5智能机床询价时,关锡友回以“1块钱卖给你要不要”,竟“吓”跑了对方。而事实上 ,这种不解在内部员工身上也着实存在:老大疯了!
尽管如此,关锡友坚定的表情证明:沈阳机床的转型之路,他成竹在胸。那么,他理解的和他追求的商业目标到底是什么?
工业情怀与使命
2011年,作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机床行业老大,沈阳机床将“先做大后做强”的目标实现了重要一步:成为世界机床产量和规模第一,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但是,身为董事 长的关锡友,却意识到了另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成为沈阳机床商业模式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中外管理》:无论是践行工业4.0,还是基于自己的领先技术和商业模式而勾勒的“云制造”,沈阳机床未来是想构建一个更大的商业生态。是什么让您产生了这样的商业构想? 信心来源于哪里?
关锡友:当你走向一个顶峰之后,一定会面临下滑。就像今天的马云一样,除非再去攀登另一个顶峰。那么,我如何再创辉煌?无非就是进一步提高产量。但是,我突然产生一个 疑问:用户为什么买我们的机床?而我们的机床,与世界顶尖机床企业相比又很落后,怎么去和人家竞争?
几年前,我到德国考察,看到的是企业背后的联盟,而我们中国企业则是一个企业拿一个单品去竞争。而且我们在日常经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我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为 了竞争,恨不得叫供应商不赚钱,甚至丧失商业信用。这种商业理念深植于中国人的头脑当中。我曾经为这个问题深感困惑,深入德国企业找大佬们去求解。
这种深刻的理念背后,其实就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差别。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中国很辉煌,但在工业文明时代我们落后了。这种落后其实是理念落后,这是很大、很重要的问题 ,到现在也没改过来。而这种落后的理念也决定了对商业的追求层次。
但工业文明不是,它讲究的是合作与分享。
沈阳机床下一步如何做强?就是去积极地挑战国际化。这个使命是沈阳机床从诞生那天起就要努力去追求的,所以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和不停地探索。从德国企业身上我们发 现了一个重要秘密:眼睛看到的都不是核心技术。从2010年开始,我告诉我们的团队,沈阳机床从此不再去学习别人,应该变成让别人学习我们。我们开始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寻 求革命性突破。
历时5年,如今i5做成了。德国人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做的东西你早晚会做,可你做的东西,我们想做却做不了。”这给了我们一个强大的信心。
缺一个都不叫创新
i5智能机床的诞生,不仅重新定义了一个基于硬件的生产操作系统,而且还搭建了一个多方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找用户。而找到用户之后,生产企业、物流方、金融方,整个 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被吸纳进来,所有资源都能在i5系统中进行实时的传递,并分食到自己应分到的一块蛋糕。这个商业模式的核心,也正是关锡友强调的“共享经济”。但是, 模式背后需要怎样的创新支撑力?关锡友自有道理。
《中外管理》:沈阳机床要做的是从生产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转型。而i5系统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每一环节都需要改变,“云制造”才能落地。那么,您 对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是怎么思考的?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的创新实践?
关锡友: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需要企业家对未来工业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度的思考。在我看来,制造业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创造,可以创造出人类没有的、甚至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东 西。
时下,的确到了一个创新的时代。我认为,创新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这个词汇是196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英文叫innovation。但它传到中国的时候,我一直认定这个 翻译是不对的。而日本人根本不翻译,就叫innovation。这样理解的话,好像我们做任何改变都叫创新。比如发明就是发明,发现就是发现,设计就是设计,研发就是研发,创新 就是创新。不过,创新是一种企业的商业行为,它有四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缺一个都不叫创新。
第一个,用户是创新的源泉,而不是用户需求是创新的源泉。比如我问你需要什么衣服,你就告诉我需要什么衣服。我满足了你的需求,这不叫创新,而是洞察了所有消费行为之 后创造的东西。这是前提条件。
第二个,企业家行为。它并不是仅仅由企业家发起的,或者叫冒险的行为。它是一种假设,假设我洞察了所有人的需求。跟赌博一样,这两张牌该赌哪一张。
第三个,必须带来资源的重组。也就是对你原有的资源、组织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重组,组织的再造和资源重组、重新匹配将产生极高的效率。
第四个,最重要的是创造新的需求。这是创新的核心目的。不能创造新的需求,充其量叫改变,而不是真正的创新行为。平常我们所讲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我认 为根本不是创新。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