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4.0是为了自保?
2015/9/29 中外管理杂志

    

    

     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在中国制造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德国如何保住工业强国的地位,成了德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文/宋扬

     德国工业技术强,信息技术弱,他们正试图通过工业4.0来改变这一现状,想在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之间取得平衡发展,并长期统领全球工业技术。这是德国工业4.0背后的精髓所在。

     自2013年4月“工业4.0”概念在汉诺威工业展正式亮相以来,它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德国工业4.0是建立在工业3.0全面实现的基础上,在大数据化与工业自动化的前提下,将制造业智能化、规范化的又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4.0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发展。有专家预计,工业4.0将在未来10-20年间实现,届时德国制造业将整合资源与数据,建立更加节能高效、产品更为精细的制造业体系。

     德国工业直面中国挑战

     众所周知,德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制造”是品质的保证。然而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尤其是在中国制造业近三十年来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德国如何保住工业强国的地位,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德国工业4.0的出炉是一个旨在“自保”的被动选择。但是,与早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不同,德国人选择了一条进一步精进产品质量,同时节约资源并加快行业内数据交流的道路,而非简单的提高产量、降低价格。

     然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并非德国的传统强项,之所以迎难而上,选择这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道路来巩固德国的制造业地位,也体现了德国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釜底抽薪的信念。

     工业精神是细活儿

     “Gut Ding will Weile haben”是德国的一句谚语,它的意思是“慢工出细活”。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德国人的骨子里。从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宁可放慢速度也要做出好产品是德国工业的信条,这也是工业4.0的重要前提。

     例如自2002年起,德国法定家电保质期为两年。13年后的今天,中国家电的保修期普遍只有一年,部分商用家电的保质期甚至不到一年。中德企业对于自己产品的信心差距可见一斑。德国人对产品的自信,也源于他们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实施着更加严格的行业标准,克服了更多工艺上的困难。

     追求品质、保证质量,用一劳永逸的态度制造工业产品,这是德国工业精神的基础。用这种态度制造工业品,比追求快、大、强更能赢得消费者芳心,同时也是塑造百年品牌的基石。

     德企不够灵活?不够敏捷?

     德国企业在处理商业关系方面相比其他国家似乎更保守一些。德国企业往往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培养合作关系。在甄选合作伙伴与市场时,做事按部就班、不紧不慢的性格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时德国人的做事方式饱受诟病,很多人认为德国企业不够灵活,过于注重流程导致对市场的反应不够敏捷。然而,德国人往往会用大量的精力与财力铺设沟通的桥梁,他们与市场、合作伙伴之间结成的纽带也许不是最高效的,但往往是最稳固的。

     百年的事实证明,德国人更注重稳固的合作关系,这比寻求高效的合作更重要。稳固的合作关系,更是为消费者负责。一味追求效益,这显然不符合德国人的性格。

     强大精神支撑才是成败关键

     不难看出,德国工业4.0除了有坚实的技术基础,更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我看来,一丝不苟的精神是比技术更能决定工业4.0成败的关键因素。

     “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许多中国的生产企业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纷纷提出了参与计划。但是,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其作用都将影响整个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一把双刃剑。若中国企业能从德国企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学起,中国制造2025所能创造的财富将是难以估量的。

     (本文作者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特约编辑:周颖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