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是万能的
2015/10/15 中外管理杂志

     最近,在精英层(所谓的精英主要指有点权、有点钱、有话语权、有文化、有学历群体)对中国未来忧虑难止,各种悲观论调甚嚣尘上,朋友圈里各种文章愁云惨淡。特别是对于经济调控政策与经济下行的忧虑,这种担忧随着GDP数字的不断走低日甚。

    

     中国经济崩溃的言论愈发有市场不说,就连以往相对保守持重的专家、学者也流露出悲观的情绪,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一步步衰退,甚至有专家称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可能陷入严重萧条。

     还有学者指出,经济形势如此严峻,主要是政策出了问题。而执行长达七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早已让美国经济脱离水深火热并呈现出复苏之气,欧盟也于今年初秉持不住加入量化宽松的队伍,虽然深受希腊危机和乌克兰冲突的拖累,经济还是逐渐展现出复苏迹象,这让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怦然心动,呼吁中国也应效法欧美,“给中国经济换一个更强劲的心脏”。

     那么,经济走向果真“命”系政策,只要出对了“招”经济就可保安枕无忧?

    


    

     不可否认,如今经济下滑势头似乎进入了不可逆的轨道。2015年上半年众多经济指标的数字都不好看,包括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用电量等在内的众多经济指标虽然仍在增长,但增速都明显走低,有的指标接近于持平甚至下降,其中GDP增速创1990年以来新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创下1996年开始统计以来的增速新低,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9%,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在下沉。8月份的经济指标不但没有改善,而且更为惨淡,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无一例外增速全线下滑。

     比这些难看的数字更令人“心惊”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在衰减。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从投资到生产、消费、出口的整个链条都趋于收缩。房地产行业走过巅峰,进入平缓发展阶段以及挖山填海般“豪放”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为继,再加上产能过剩的倒逼,过去30余年年均超过20%增速的投资势必会被压缩。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超过利用外资200亿美元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内投资动能正在被稀释。这也就意味着高度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国(相关研究表明,1981-2013年中国GDP的实际增长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78%),其经济增长难以避免随着投资增长的萎缩而缩水。

     更何况,伴随着投资拉动力减弱,消费增长也进入了下降通道,至于消费对GDP贡献的提升更多源于投资相对下滑,而不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变强。不然,如何解释得通消费从2008年的20%以上的增长(当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4%)一路下滑到2015年上半年的10.5%(消费贡献率60%),反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更强呢?

     至于出口,随着中国原有优势逐步消退,出口正面临不断被替代,也难再续辉煌。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7%。这也难怪精英们无法淡定了。

    

     对于这种经济发展态势,政策显然不会也无法听之任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已经实施了5轮降息降准措施,在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各种稳增长的措施不断出台,为应对经济下滑势头而适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不可谓不积极。尽管与上一届政府在调控政策上的大手笔相比,本届政府似乎更显“矜持”,但这种对经济形势的风吹草动“保持定力”并不是要弱化调控政策的作用,而更多意味着调控思路的切换。实际上,本届政府的工作节奏紧而有序,克强经济学观点明朗,旗帜鲜明,应势而变够快够准。

     那么,为什么政策挡不住经济下滑的脚步?直接的原因就是,刺激政策不落地,中梗阻现象普遍严重。就拿面向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来说,虽然指向明确,定位精准,但实际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明显得到改观。根本问题在于,金融系统不但无法有效地发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日益背离实体,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实体经济的“抽血机”。大量存在预算软约束的企业不但霸占着过多的金融资源,而且阻塞货币政策的传导通道,肢解货币政策的效用。

     同时,相应的制度安排不但没有让资本市场起到弥补银行体系不足的弊端,还逆向激励资本市场与其自身存在的意义背道而驰,本应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创新的股市,在中国却异化成投机炒作、圈钱套现、制造一夜暴富神话的工具。

    

     如此一来,刺激政策有如泥牛入海,发不出力,使不上劲,被消解于无形。然而,经济形势愈发逼仄,政策只好不断加码,结果,一边社会普遍感觉中国政策逐渐从“温刺激”变成“强刺激”,货币注水毫不手软,一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势头加大。

     显然,单靠政策已经无力扭转经济颓势。毕竟,当下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基于原来生产要素的经济增长已经趋向极限,更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消除阻滞,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然而,尽管本届政府上台伊始就力推改革,但具体落实到经济运行层面,似乎在政策与改革的天平上依然重于前者。而政策大有重返老路之势,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潜意识的路径依赖。改革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洗牌,且政府自身就是改革的对象,难免行之艰难迟缓,在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只好诉诸政策来“救急”。

     不过,话说回来,经济运行的困境尚不足以倒逼改革加快脚步,归根到底是善巧方便,寄望不痛不楚地走老路子就可以度过难关。但是,没有改革的政策,就如同雨水只在叶不在根,特别是没有金融结构改革的货币政策更是如此。比如“金十条”、降息降准、汇率中间价调整等政策,尽管让金融匹配实体、化解实体经济困境情真意切,但由于金融脱离实体的症结在于金融制度安排,只着眼于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体企业受制于金融支持不足的羁绊仍普遍存在。

     当然,当前国内经济的窘境不仅有国内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更是由于全球市场失衡,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来了一场“清算”制造的“祸端”,因此,或许在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面前,任何政策都如同螳臂挡车,终究是招架不住市场清算的“倾轧”的,所以,也不能把帐都算在政策不力的头上。

     即便如此,金融危机的爆发毕竟宣示了原来经济发展的那套模式再也玩不转、玩不下去了,伴随着全球经济在谷底震荡,部分国家率先复苏,新经济、新模式将逐步登上历史舞台。鉴此,无论是为了恢复经济发展还是迎接全球经济未来的新格局,都必须启动方向性的调整,但当下似乎并不明显。这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忧患。

    

     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讲,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与政策无关。工业化、城镇化、国民禀赋、科技进步、市场规模、战略纵深以及改革空间是支撑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前五个因素的存在能够确保中国经济维持基本的增长而不会陷入失速状态;不过,这五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度,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及兑现程度。

     显然,政策是“好”是“坏”并不会改变这一趋势,充其量只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因此,大可不必为调控政策纠结,更无须为经济的下滑过度忧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