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中国经济破“7”,真的很糟糕吗?
2015/11/2 中外管理杂志

    

    

    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如果你的愿望是中国经济能有更加美好的春天,冬天就是你必须经历的阶段。

     文/马光远

     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为6.9%,首次跌破7%的数据。

     过去数年,尽管和我一样的很多人都在普及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中国已经告别了过去的超高增长,经济正在步入新的周期,但无论是仍然沉浸在过去30多年高增长周期的人,还是刻意看空中国经济的人,似乎都很难让他们从固有的逻辑中跳出来,客观而公正地看待中国经济。

     比破“7”更重要的

     事实上,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无论是按照经济增长理论,还是放到大国经济的比较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增速。在今年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环境下,6.9%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数字,也是一个很漂亮的数字。说现在的增速差,相当于期待一个人在40岁的时候,身高每年增长的幅度仍然像十多岁一样荒唐。

     分析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除却国际因素之外,中国经济2010年以来趋势性减速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包括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出口以及人口红利,都已经到了增速的天花板并开始下滑。它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已经发挥到极致。如果没有新的增长引擎,数据下行就是趋势。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最担心的绝非是6.9%的增速,而是应该担心如何完成增长引擎的转换。尽管这话绝对属于“陈词滥调”,但的确是个重头问题。

     同时,我们看到在新的增长动力,包括创业创新、消费以及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的情况下,旧的增长动力趋缓引发的各种风险也在释放。这也是比6.9%更值得高度关注的事项。最近爆发的“10中钢债”违约风波,把杠杆和风险都很高的中国企业债再次拉回到人们的视线。特别是从国际因素看,美元加息仍然只是时间问题,对新兴市场的威胁并没有解除,新兴市场陷入二次衰退的概率仍然很大。这一系列的风险都不可掉以轻心,任何一个爆发,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而言都是巨大的威胁。

     做正确的事

     尽管如此,我依然同意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基本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认为,中国经济绝非像某些人渲染的——到了政策无能为力的地步。只要中国的决策者有耐心,在确保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不忘记改革和升级的战略目标,做正确的事,那么较低的增长周期,换来的将是为下一个30年奠定一个好的改革、创新和产业基础。

     基于此,我对当下的中国经济有六点建言:

     其一,高度重视包括企业债在内的各种风险,将防风险视为未来一段时间政策最重要的事项,为经济转型换取平安的空间;其二,鉴于当下企业面临的困难,一定要下决心大幅度减税,给企业减负,同舟共济,渡过难关;其三,货币政策要基于中国经济的现实,为避免中国经济陷入通缩,一定要加大货币宽松的力度,继续补充流动性。在汇率政策上,要看到人民币被高估的事实。在美国加息之前,主动贬值对中国经济很重要;其四,一定要稳定房地产预期,推动房地产投资回暖。要尽快恢复首套住房20%首付政策,对资质不错的开发商,要在融资政策上给予支持;其五,中国经济最终的命运取决于改革的推动,要给民众明确的改革预期,推出一批让人期待的改革措施;其六,要在促消费和消费升级上下更大的功夫,下决心取消阻碍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让消费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构建新的增长框架需要时间,要对当下的增长速度宽容,要给中国经济足够的时间,而不是叶公好龙,缺乏耐心。如果你的愿望是中国经济能有更加美好的春天,冬天就是你必须经历的阶段。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