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一个就够了,关锡友越多越好
2015/12/22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3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沈阳机床的革命性创新源于十多年前一个简单的想法:了解客户机床的运行情况,于是,关锡友董事长领着一帮年轻人“闯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发现了新的天地”,研发出智能机床。他们的创新动力从哪里来?对高精尖技术的渴望,“匠心和自信”,以及代表中国人定义制造业未来的使命感。

     访谈嘉宾:关锡友,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主持人:穆胜,互联网转型专家,中外管理私董会教练

     “技术是所有模式创新的最核心底层”

     穆胜: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外管理微访谈的现场,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中国工业2025的领先者和代表人,沈阳机床的董事长关锡友先生,来到我们的现场,与我们一块探讨中国工业互联网的未来,有请关先生给大家打个招呼。

     关锡友:观众朋友,大家好!

     穆胜:我们现在切入正题。沈阳机床现在风头正劲,可以说是国内公认的工业2025的引领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沈阳机床忽然冒出了很多很多的成果,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冲击,似乎中国的工业一夜之间就有了希望。但是在过去的若干年里,沈阳机床又一直是潜行者的态度,用它的匠心一直在打造,就是为了今天的爆发,那我们想问一下,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沈阳机床在做什么?做了什么事才造成了今天的爆发?

     关锡友:各位知道,机床工业行业是工业的母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非常重视机床行业,把三个机床厂就放在了沈阳,在那种情况下,由于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过去这些年一直在追赶。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机床产业迎来了一个大的发展,实际上我们是技不如人的,我们一直落后于日本和德国,乃至美国,因此我们走了一条先大后强的道路,当时我们预计到国内市场的爆发,因此我们就大量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忘记如何强大自己。我们原来一直没有原创的技术,一来就是学西洋技术,我是学机床的,我学习的技术当中都是西洋技术,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因此在过去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直没有忘记如何能够诞生我们自己的甚至于能够领先世界的革命性技术。

     穆胜:所以说,在过去的若干年时间里,你们实际上是先借了经济的红利,然后把规模做大了,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也一直深知技术是自己一直要突破的,只有有了技术之后,规模才能成为一种强大的竞争力,是这样吧?

     关锡友:是的,因为我们是搞工业的嘛,由于我们落后了一段时间,因此我们看到的书本、用到的东西,包括用到的车等等,为什么都是西洋的?我小时候汽车就叫洋车,都是由于制造技术而带来的。现在越来越看得明白了,模式源于技术。一定是先有一个独特的技术,然后诞生了一种模式,而模式一旦被用户所认可,那么技术应该进一步地满足模式,而模式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从这样一个环节就可以看到,技术是所有模式创新的最核心底层,如果没它,相当于高楼大厦没有地基,没有地基你高楼大厦建得就不结实,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和研发自己的独特技术。

     “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可以诠释和定义一个未来呢?”

     穆胜:我们在研究商业模式的时候有个比较公认的说法,“商业模式是技术的放大器”,它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说的就是您刚才的意思。实际上技术就是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因为没有这个东西的话,用户的需求就满足不了,所以沈阳机床在过去的若干年时间里一直是以这样的匠心去打造技术,那么我现在想问一下,沈阳机床多年的潜行之后,你们做了个什么样的产品出来?您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关锡友:这可能与我的经历有关,只有深入到工厂的人才知道我们做的是什么。我大学毕业后在车间呆了十年,做了五年技术员,做了五年车间主任,当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工业是这样的?我们的一线工人是拼死拼活地干,这种方式是不行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把人从这种苦脏累的工作岗位解放出来呢?还有,实际上大家没想过,现代的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仍然是基于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生产方式,福特制以后,泰勒制以后,人类总是这样吗?不能进步吗?还有,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可以诠释和定义一个未来呢?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因此我们就研究整个的未来。

     说心里话,2013年德国人提出“工业4.0”之前,我们2003年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还是人家聪明,整出个“工业4.0”,2003年我们研究什么呢?“基于网络的全球的协同与服务”,分布式制造和协同服务,我们当时研究了很长时间,认定未来也是这样的,后来2007年,我们开始走向独立创新的时候,我们的研发核心团队人员就参加了这个课题研究。我们一帮年轻人,在边做,边迭代,边侃什么是未来的时候,到2014年,我们这项技术创新成功了,诞生了智能机床。

     穆胜:实际上沈阳机床做的这个东西,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说,第一硬件本身的研发突破不是重点,重点是软件这一层,软件搭建了一个云台,而在云台之上可以整合分布式生产力。什么叫分布式生产力或者叫互联制造呢?就是滴滴摇机床,你在什么地方有一个需求,你就摇到最近的生产力,然后用三家工厂给他提供相应的产能供应,而这样可以造成物料的流转最节省化。这就是工业制造的未来。现在很多人误会了互联制造或者分布式制造,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没能了解这一层。

     那问题又来了,现在沈阳机床可以去布局这样一个互联式制造的未来,我可以做出滴滴摇机床,在2003年的时候你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是怎么萌芽的呢?好多人现在说接互联网,就以为是把自己的工业品拿到互联网上去卖,这是极其错误的一个想法,那为什么你们在2003年之前就能够意识到这是(工业制造)的未来呢?

     关锡友:当时有两个问题,因为机床是一个工作母机,它非常昂贵,很高档的设备,客户花了很多钱,买了这个设备,它是不是干活,我们不知道,那你买了很昂贵的设备但是闲置,这样对客户不创造价值。还有一个问题,我卖了这么多机床,我怎么能够在沈阳就知道它们的状态呢?

     穆胜:当时实际是想赚取增值的一个收益?

     关锡友:不是。更多的是,我们知道用户的习惯然后研发出更好的用户产品。我们过去都是靠人去调研,然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一个用户,派了五次人去调研,得出了五个结论,哪个是对的呢?因为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不一样。有没有更真实的信息呢?这就是现在说的大数据嘛,这是不能造假的,同样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一样的。

     所以刚才您说的非常重要,这一代的设备,或者说机器,其实(研发的)是软件,我们的硬件几乎到头了,就跟人一样。我经常讲,你能长八个脑袋六只手。这是没用的,而人的智慧发生了变化。机器的软件,智能终端是未来的核心,万物都在连接着互联网。实现连接之后,仅是可以被使用,但是不可被管理,你只有能实时知道它的过程,就可以被管理,被管理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说你可以诞生新的方式、新的模式。

     穆胜:实际上您最开始的想法是希望了解机床的运作状态,了解用户需求,生产出更好的机床,后来发现互联是整个世界未来的范式,有了这样的范式之后,我所有的机床的运行状态能够抓到我的一个平台上,被我可见、可视,随时在线,而这样一个情况它就诞生了很多奇妙的在线的一些系统,把模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锡友:所以连接产生无限的可能。

     穆胜:对对对,现在我听说沈阳机床做了一个在线工厂。

     关锡友:这就是我们手机上的i5在线工厂。

     穆胜:我们可以给观众朋友们展示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所有机床在线的一个状况。诞生这样的一个模式,原始的起点很简单,就是了解用户诉求,后来发现把若干个终端连到一块之后,有了更多的改变模式的可能性。

     我现在把沈阳机床定义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软件控制本地终端,第二个层面是让机床变成傻瓜机床,就是我这种小白也可以去用机床,因为有WIS工商管理系统,可以把所有的物料流转,可以把所有的生产管理做到最优化,变成傻瓜机床,第三个是智能云制造,就是在不同的地点我可以把我的生产制造需求发到云端。

     关锡友:云端可以帮你找资源,同样可以提供技术。

     “马是现在,关是未来”

     穆胜:找资源,摇出机床,然后由分布式生产力,把制造的需求抓下去,然后实现制造,这样一个模式简直是颠覆了整个工业化的未来,所以我在不同场合非常地推崇沈阳机床这样的模式,我甚至把你们的模式讲到了外企去,五百强企业,他们都非常震惊:一个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做到了这样的程度?我觉得这真是给我们中国人长了脸。

     关锡友:其实我们国家推动企业转型(的理念)早就提出来了,啥叫转型呢?就是说我们从制造转型成服务,那我制造都没做好,怎么做好服务呢?其实我们作为产业界非常的纠结,我自己曾经问过我自己,我过去做了很多事情没有做好,是不是代表我未来某些事情也做不好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也很重要,你过去很多事情没做好,别人就认为你未来的事情不可能做好。一方面是自己的信心问题,另一方面是别人的看法,后来你知道我咋决定的吗?反正我都没做好,我再做一个不好的也无所谓,因此我们领着一帮年轻人闯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闯入了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诞生了新的技术,发现了新的天地。

     到了2013年、2014年,德国人提出“工业4.0”,大家都认可,这件事我是特别的郁闷,为什么人家提出来咱们就信呢,我们提出来为什么就不信呢?所以我呼吁我们广大的朋友,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未来的发展,我们真得有自信。我们的聪明才智,不差,最重要的,要有自信,然后脚踏实地去做。

     穆胜:自信和匠心一样都不能少,如果只有自信没有匠心的话,那是空吹;如果只有匠心没有自信,那你的匠心会被实践的打磨和外界的冲击得完全的泯灭。沈阳机床恰好有了您这样一位牵头人,有了这样的匠心和自信,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值得去期待这个未来。您说得很低调,说是之前凡事都没有做好,我再去闯一下,其实这种闯是需要企业家精神的。我们也知道,您身在一个国有企业里面,推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去做转型是非常非常痛苦的,其中的过程我们就不在这里细表了,都是“你懂的”。我只想最后再问一个问题,我在和沈阳机床的葛博士,就是德国“工业4.0”的一个资深专家,您的顾问,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告诉我,他说“马是现在,关是未来”,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有点道理,因为马云的绰号是“成品交易”,成品交易需要后端的供给,而沈阳机床是把创意变成产品然后来实现一个从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的一个过程,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您有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会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关锡友:这肯定是我们向往的未来,您说的一点很重要,马云解决了一个(交易问题),因为马云创业让天下没难做的生意,他还是做生意。而我们是要叫天下没有难做的产品,这是不同的,从零到创造。他是买卖,当然这也是很大的一种商业模式。我记得董明珠女士说了,马云一个就够了,董明珠要多个。

     穆胜:关锡友要更多。

     关锡友:制造者要多,要用新的方式去诠释,你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有几个就够了,制造者是各异的,你比如说机床如何制造,汽车如何制造,鞋子如何制造,那这种新的制造方式之后会诞生新的产品。

     穆胜:我高度认同您的这个观点。真正能把产品做出来的还是那些“造物主”们,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在泡沫滤去了之后,人家都说要向“造物主”致敬,向制造实体物件的这些企业家致敬,所以我觉得关先生不仅是一个工业家,一个企业家,更是一个“造物主”,我们希望这样的“造物主”在中国未来的互联网商业生态为底层逻辑的社会中,会越来越多,而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互联网商业生态的底座,好,谢谢各位!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