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不改革,还谈什么供给侧改革?
2016/2/2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3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文/张文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供给侧改革既不是新名词,也不会有太多新内容,是希望通过激发供给侧的活力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因为供给侧的效率提高之后也会通过就业增加、工资增长等机制对需求侧产生正向影响,主要就是对企业部门放松管制、减轻税负、激活机制、重组出清,等等,另外还有劳动力市场改革、金融市场改革等等,实际上这些改革也会体现为企业部门雇佣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变化以及融资结构的变化。

     所以说供给侧改革主要体现为企业部门的改革大致是不错的。

     国企改革才是货真价实的供给侧改革

     中国的企业部门改革,特别是当下的企业部门改革,核心内容之一恐怕就是国企改革。但是我们现在说中国要实行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老讲这个名词,总得弄清楚到底想做点什么吧?

     现在讲供给侧改革的官员、学者,说来说去就是化解产能过剩、清理“僵尸企业”这两件事,这两件事不是什么新东西。产能过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度也非常严重,政府也花大力气处理过。新一轮产能过剩政府在两三年前就在处理;至于“僵尸企业”,就是九十年代所说的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当时也想了很多办法来清理。

     产能过剩、“僵尸企业”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与国企是密切相关的。当然不是说民企不存在这两个问题,但是民企通过市场机制基本上可以处理这两个问题,国企处理起来就不那么顺利了。如果不推进国企改革,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的处理就难有突破性进展和根本性变化。所以如果我们老讲供给侧改革,而不去推动国企改革,或者我们回避国企改革去讲供给侧改革,我看可能会不得要领。

     国企改革才是货真价实的供给侧改革,否则就是避重就轻,搞新名词、回避老问题,最后也没有什么用处。

     我们的研究发现,国企改革的确可以提振经济增速、引导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还是挺大的,但是五中全会还是重申了中央对全国人民的承诺,就是2020年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未来几年(“十三五”期间)每年年均GDP增长要6.5%。如果是国企不改革的话,要实现每年6.5%的年均增长困难不是一点点,困难还是很大的。

     我这两年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国企虽然在GDP里头只占25%上下,就是1/4,但是它所造成的资源错配是全方位的,不是说只有这1/4才有资源错配。这种资源错配和市场扭曲对现在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拖累,拖累了现在的经济增长。

     我们做了一些模拟的分析,如果现在每年拿出10%的国有企业改成混合所有制,实行真正的市场化,如果是以十年期限来进行模拟的话,每年平均可以提高GDP的增速大约是0.5%。每年拿出来10%进行改革,非常渐进的改革都能提升GDP的增速接近0.5%。现在想要0.5个百分点的增速真是很不容易,拉投资、放贷款都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我们这种模拟的测算,完全可以说国企改革是货真价实的供给侧改革。

     三十年国改两茫茫

     国企改革搞了三十多年了还没有到位,还在重回市场的路上。国企基本上实现了同市场经济的融合了吗?这由大家去判断。承担宏观调控职能,我可以跟大家说,连地方政府都不应该承担这样的职能,宏观调控是总量管理,它是中央政府的职能,在美国是联邦政府的职能,连地方政府都不承担这样的职能。

     前不久国资委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提出来十大试点。第一个试点就是落实董事会职权的试点。第二个是董事会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第三条是薪酬和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试点。2005年(十年前)国资委刚成立不久,就是大力推进规范董事会的试点。十年过去了,试点怎么样?现在一百零几家央企,大概是六十多家建立了所谓规范的董事会。这个规范董事会是什么意思?是在国有独资企业当中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席位的董事会,所以叫规范董事会。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也不是十年前开始搞,二十多年前就搞了,我们十年前就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董事会不行、不规范,那我们就从2005年开始“规范”吧。

     这一试点试了十年,规范了吗?第一,十年也没有把央企一百多家全覆盖,还有很多没有建董事会;第二个是建立了“规范”董事会的这几十家,但董事会连一个依法来选聘高管的权力都没有,这是法律规定的权力,你说规范吗?它也不能决定高管(总裁、总经理)的薪酬,你说规范吗?这是《公司法》写得一清二楚的,落实不了。现在我们又去试董事会,说落实董事会职权的试点,我们已经试了十年了,试了几十家,再过十年到2025年,我们是不是又要搞新一轮董事会的怎么样落实职权或者规范化的试点?

     十年一觉董事梦,赢得治理薄幸名。就是有了董事会,也谈不上真正的公司治理,所谓的治理就是一个薄幸名。所以如果是这种方法、这种路径去推市场化改革,我看不是重回市场,而是重离市场,离市场越来越远。

     我们既然要去通过国企改革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来推,国企改革到底应该怎么弄?我认为应该大力推进股权结构改革。如果没有股权结构的改革,整天去弄董事会,还有监事会,反正现在这个会那个会越来越多,管着国企的会是越来越多了,干活的或者是有积极性干活的越来越少,国企怎么去搞?我记得张维迎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你在白马的身上去画黑道道,那不是真正的斑马。

     如果没有股权结构的改革,国有独资也不去动,搞这个会、那个会,好几个会,活力不一定有。股权结构改革,混合所有制还是要推。

     对国企改革个人的一点建议

     我个人觉得2016年可以在两头去推混合所有制。一头就是很多大企业的子孙公司、二三级公司、三四级公司,其实很多都不是主业,特别是到了三四级公司,很多都不是主业,也不是那种大型的国有企业。可以推一些力度比较大的,以管理层和员工持股为主的这种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石化100多万人,中石油150多万人,其实主业人并没有那么多,很多都是在辅业,在三级、四级、五级、六级公司(三产、多种经营)。这些公司要大力地去推员工和管理层持股这种混合所有制,有的条件具备的话,国有资本退到参股或者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也不是不可以的,这个不违背中央的精神,只要是完全竞争领域、中小企业就可以做。

     关键是我们这个过程要公开透明,定价要合理。如果这些员工和管理层持股的话,“1+N”“N”这里面会有这方面的文件,可以明确公开地给他们一些价格上的优惠。比如我明着说打九折,就可以了,不要暗箱操作。这是有很多案例,很多国家在管理层或者员工购买本企业的股份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的优惠的。相当于很多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内部要购买本企业的产品,给你一个明码的折扣。另外是顶层,就是央企的母公司搞混合所有制。

     我觉得可以推进一些试点、示范,在2016年一定要拿出十个八个试点示范出来。22号文以及后来国务院发的《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讲到了要在电力、电信、民航、军工、石化等领域,推出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示范,我觉得非常好。但是说到了要做到,时间过得很快。

     2016年能不能在试点示范有所突破,选择几家央企,包括电信行业、民航、电力、军工、石化领域在它们的母公司或者是上市的二级公司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母公司基本上全部都是百分之百国有的,我们做一个破题,能不能央企母公司、集团公司在2016年有一两家真正地去搞混合所有制。更多的能不能在二级公司,特别是已经上市的二级公司去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出让更多的国有股给一些非国有的战略投资者。现在已经上市的国有央企平台,就是上市的二级公司,一看国有股都是50%、60%,我们能不能降?反正是上市公司,降到50%左右,或者是50%以下,或者40%以下,这样才能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一股独大很难做到市场化。

     治理结构即使有了,但董事、监事都是上面来定的,而且他们薪酬都是行政化、组织化的。实际上只有股权有一定程度的多元化和一定程度的分散化才能激活市场。宝能举牌万科,很多人说不好,说“野蛮人来了”。从公司治理来说,原来长期在位的管理层突然遇到了外来的挑战,这是好事,我并不是说这些管理层不优秀,优秀的人也要有外来的挑战才是好事。只有股权做到一定程度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才能够有这种情况的出现。

     (本文摘自《供给侧改革》一书 原标题为《国企改革才是货真价实的供给侧改革》,有删节)

     来源:凤凰财知道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乱局中,民企老板如何“活下去”?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