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管住自己,理顺先后
2016/2/19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3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文/特约撰稿人 李长茂 编辑/齐心
按照德鲁克先生对“管理者”的定义,界定一个人是否是“管理者”,不是根据他拥有多少下属,而决定于他是否让自己或者下属工作体现出“绩效、贡献”。如何让管理者本人或自己的下属体现出“绩效、贡献”,德鲁克先生所写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一管理经典、整整一本书阐述了这个问题,但似乎可以浓缩为一句“管住自己,理顺先后”。
管住自己的时间、管住自己的控制欲望。不要说我们很多管理决策者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找替手”,即便是名垂青史的诸葛亮在这个问题同样犯下低级错误。联想集团柳传志提到:“诸葛亮之败,固然有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很多因素,但我认为他本人培养人才不力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用兵点将的时候,一般我们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参与,更多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专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的绝对依赖,广大谋臣及将领缺乏决策的实际锻炼。后来他身居丞相高位,工作多亲历亲为,没有放手着力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以致造成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他最后选定姜维做接班人,也主要还是让姜维任事,对姜维如何定战略、如何处理内政尤其是处理与成都朝廷集团的关系等方面缺乏悉心培养指导。他这么干不行,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看出来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每次吃得那么少,事务繁杂又事必躬亲,肯定活不长了。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人世。”
从这个角度讲,柳传志说的“做企业无非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这句话就很有深意了。笔者认为,诸葛亮非但在培养人才方面不够重视,一直沿用刘备时代的老将却没有注意后备军的培养,更致命的一个问题则是诸葛亮个人的专断。
“管住自己,理顺前后”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曾国藩说的“找替手”!特别是业务骨干,当他们晋升到管理岗位后,经常犯下的低级错误就是: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却不懂得培养足够的助手、“替手”来分担工作。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特别提到:“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他结合他弟弟的现实情况分析说:“统军一万八千人,总需要再有两个人能够统领,每人统五六千人,他要求他弟弟亲率七、八千人,然后可分可合。……这需早早提拔。办大事的人,多选替手第一重要。满意的人选择不到,姑且选差一点的,慢慢教育就可以了。”
“管住自己”包括管住自己的时间,管住自己控制欲望。只有管住自己时间,管理者才能前瞻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被不断出现的问题和下属请示、客户的电话牵着鼻子走,就无法真正做到“理顺前后”。一个不能管住自己时间的管理者,肯定不能对下属反馈的情况真正根据轻重缓急“理顺前后”,不能做出有效、及时的回应,管理者本人因此会被下属、认为“官僚”!当然,由此可能带来整个组织的“官僚”。
由于管理者不能“管住自己,理顺前后”,必然会导致很多事态处于失控状态。一个总是试图“控制”的管理者,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缺乏自信的管理者。因为缺乏自信,管理者总是试图控制下属的动作行为,借以控制局面,这种做的结果不但劳心劳力,而是必然扼杀员工的积极性,反过来使局面失控。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乱局中,民企老板如何“活下去”?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