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与“胀”
2016/3/23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3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滞胀”这个词目前特流行,主要源于几个有名的宏观和策略分析师对中国经济担忧的文章。第一反映是,这个离中国还远吧,“滞胀”、“滞胀”,如果不“滞”或者不“胀”都不能成之为“滞胀”吧,缺一不可啊。在笔者看来,不说“滞”与“胀”同时发生,就是其中任何一个发生的概率都很低。

     名词解释:“滞”与“胀”和“滞胀”

     滞,凝积,不流通,不灵活,如停滞、滞留、滞销。在“滞胀”一词中指经济增长停滞,比如GDP的增长率掉到0附近,甚至负增长。

     胀,体积变大,数量增多,身体内壁受压迫产生的不舒服感觉,如膨胀、通货膨胀、肚子胀。在“滞胀”一词中指通货膨胀,并且一般指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比如CPI达到了5%以上,甚至10%以上。

     滞胀,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特指经济停滞和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例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所发生的两次比较严重的滞胀现象。

     滞胀中的“滞”现象

     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的“滞”现象

    

    

     如上图所示,美国在1970年、1974年、1975年及1980年,通货膨胀都明显高于5%,而同期GDP的增速在0附近或者是负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滞”现象,和“胀”现象同时发生,所以美国在这几年属于典型的“滞胀”现象。

     日本20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的“滞”现象

    

     如上图所示,日本在1974年出现了高达2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而同期的GDP却是负增长,“滞”现象和“胀”现象同时发生,也属于典型的“滞胀”现象。

     中国会发生“滞”现象么?

     如果中国发生了“滞”现象,只说明一件事,经济硬着陆了。这个可能性大么?无论是官方表态还是国内学者的预测,最悲观的也只是说GDP的增速掉到5%左右,鼓吹中国硬着陆的也只有国外某些看空中国甚至做空中国者。

     中国目前的情形和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不同。当时的美国业已是发达经济体中的领头羊,不存在追赶的问题。而目前中国仍属于追赶经济体,也就是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在当时的美国是不存在的。所以,中国一方面需要对已经发展充分的产业进行升级,另一方面需要疏通好要素的配置以便把更多资源用在满足人民群众未被满足的需求上,再一方面要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发展新兴产业。硬着陆其实只与已经充分发展起来的产业相关,而这一部分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轻,轻到一定程度,整体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就完全消解了。

     如果非要给中国经济找个参考,那就是日本上世纪70年代和韩国上世纪90年代可以类比,因为当时的日本和韩国同样属于追赶经济体。这两个国家在当时同样出项了滞胀或者类滞胀现象。然而,不同点在于:其一,日本和韩国的国内市场没有现在的中国这么大,中国天生的巨量国内市场会吸收这种经济转型期的内在冲击,通俗地讲就是回旋空间大;其二,日本和韩国已经充分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学习经验,中国作为后来者,完全可以借鉴前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其三,这一点就不得不谈到目前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汶川大地震时政府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大家还都记忆有新吧,政府掌控的资源完全可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所以,如果中国战略上方向上不出现错误,没有国外敌对势力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GDP增速掉到0附近的概率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使掉到5%概率也很低。若如此,何来滞胀的“滞”现象。

     MV=PT能充分解释通货膨胀么?

     通货膨胀,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的,通俗地讲就是东西越来越贵,钱不值钱了,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

     通货膨胀一般用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量公式来解释:MV=PT (M是货币的总量,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物价水平,T是总产出)。其实不用这个公式,老百姓也明白,印的钱多了,物价就涨了呗,但该公式更全面考虑了货币流通速度V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然而,根据该公式对物价总水平的解释并不总是有效的。中国的M2增速持续很多年高于名义GDP和CPI增速之和,按道理,累积这么多年的缺口总有一天会爆发恶性通货膨胀。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是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并非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事实,所以可以怀疑货币量公式并未考虑影响通货膨胀的所有因素,并且这个因素还相当重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资本化的社会,无论商品还是资源,凡是具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用货币进行量化。土地是一项重要的资本,如果可以自由流动,就能产生价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GDP增长的过程也同样是土地资本化的过程,同理,也是其他非总产出类产品但可以资本化的物品和资源资本化的过程,资本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货币化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货币投放量的增加不仅要满足总产出的增长,也要满足非资本化的物品和资源货币化的需要。故,货币量公式可以如此完善:MV=P1T+P2Q (M是货币的总量,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1是物价水平,T是总产出,P2是资产价格水平,Q是新增可资本化的物品和资源的总量)。

     在上世纪50~60年代,发展成熟的美国经济中可以用来被资本化的新增物品和资源的总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美国可以不用考虑P2Q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然而,对于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中国经济来讲,不考虑该因素将会导致货币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进而拖累经济的良性发展。时至今日,中国仍然存在大量不能流动,没有被资本化的资源,比如农村的宅基地,耕地等。有别于普遍的认识,在所有生产要素没有被完全资本化之前,中国货币的增速理论上仍应该大于GDP和CPI的增速之和。当然,这些生产要素在进行资本货币化的过程中要与货币的投放速度匹配,如果货币化的过程过慢,其结果就是,要不导致物价的上升,要不导致存量资产价格的上涨,最终伤害了经济的发展。

     产能周期、产量周期与通货膨胀

     中国也是一个产能大国,若非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在有大量资产供应的前提下,通货膨胀很难发生。根据供需决定价格的基本原理,若产能能够很快满足需求增长的需要就可以平抑商品价格上涨的趋势。

     猪肉的供应周期很长,从母猪存栏量的下降到母猪存栏量上升进而增加肉猪的供应需要几年时间。所以,猪肉行业是一个产能不容易被短时间内满足的行业,也所以,猪肉价格在上涨期就表现出了高通货膨胀的特性。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需要一年时间,所以,涉农产品的产量变化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补充,这进而影响到食品的物价水平也产生了类似猪价的特性。由此可见,凡是涉及到产量不能短时间内被满足的行业,物价的起伏就比较大,这也成为短期影响CPI最为重要的变量。

     所以,是否产生通货膨胀,不仅要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总产出,还要看可被货币量化的潜在资产的总增量有多少,存量资产充分供应与否及可被方便交易与否,以及产能和产量短期供应增加的能力。而在中国,后三者基本上都是中国的优势,而这些优势保证了非输入性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不易发生,尤其是发生严重的通过膨胀。

     “滞”现象在中国不易发生,“胀”现象在中国也不易发生,“滞胀”现象就更不易在中国发生,我们就不要杞人忧天了。在读行业大咖的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不要被大咖考虑不成熟的文章所误导影响。传播正确的,传播好预期,传播正能量!

     作者:有无

     来源:有悟空间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乱局中,民企老板如何“活下去”?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