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一幅画了20年的“赝品”
2016/4/14 中外管理杂志

    

     哲理的故事

     一天,一位频频被仿的大师去古玩市场查看自己被仿的画。单从画面效果来看,那些赝品跟进大师的真迹已经难分伯仲,甚至一些传神的细节,比大师原画处理得更加细致。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景在于他的仁慈和宽厚,他打算去见见那位高仿画的作者。大师的本意是,凭此高仿画作者的水平,只要稍微给予点拨,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几经周折,大师终于找到那人。他乃大师家乡人士,以专仿大师的某一幅画混迹京师20余年。大师对赝品制作心存怨怒,但怜惜此人在京城糊口不易,又是同乡,不但不予指责,反馈以钱粮,并言语宽慰。

     临别,大师问仿画者:”可否入尔画室一睹?“得到应允,入室,但见满室皆大师那幅画的赝品,而大师真迹,则悬于画室正中的墙壁上。 难道此人20年都在仿此画?大师满腹疑问,问仿画者:“可还能画我其他的作品?”答曰:“不能!”大师只好抱憾离开,且感慨不已,对别人叹息:“这是多么虚弱的强大的啊!”

     故事的哲理

     只知模仿不求拓展和塑造自我,最终只能在自我禁锢中变成牵线木偶。而吊诡的悖论在于,模仿的能力越强,获得真正核心能力的希望反而变得渺茫。

     来源:中外管理故事与哲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