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狗再厉害,也经不住农民给电线上来一锄头
2016/5/13 中外管理杂志

     ▲图:《中外管理》

     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移植”而来,而是要从“敏捷的软件”——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培训体系等,和“柔软的硬件”——智能设备及企业内高效的信息支持体系等“内生”而来。

    

     文/李靖 责任编辑/朱丽

     以往我们习以为常的制造业全球产业转移,正出现截然不同的趋势。

     从制造业的历史看,以前出现过从英国向美国的产业转移,后来又出现过向“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崛起的时期,则更是承接了这种产业转移。但是,现在这个趋势正在改变——产业转移开始向发达地区回流。

     制造业“回流”,碾压传统制造

     以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动汽车特斯拉为例,它居然是在美国最贵的地方之一硅谷生产。而特斯拉之所以负担得起高生产成本,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用了智能制造的方式,表现之一就是汽车生产线上大批量使用的机器人。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智能制造很快会使生产中的人力成本大幅下降,而生产的敏捷性和生产系统优化的效率将大幅提升。从而导致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不再是简单的从人力成本高的地区向人力成本低的地区单向转移,而是开始出现“回流”趋势。而且越是“油水”足的制造领域,“回流”的力道越是强劲。

     而促使这种历史性“回流”的关键,就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未来的命脉,也在于能不能拿下智能制造这块高地。

     “变态”的市场需求催生智能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造之所以是个历史机遇,还不仅仅因为前面所说的可以将成本变得比人工更便宜,因为智能制造本质上并不是个成本导向的生产“性价比”问题,而是一种跟随着市场趋势而诞生的生产方式变革。

     这种市场趋势的变化,就是企业要生存,就得适应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而且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

     未来能够生存的企业,要能以批量生产的时间和成本,去生产出具有个性化的产品。唯有顺应智能制造的产业趋势,才能够真正解决产业升级问题。

     再说直白一些,市场需要的是最短的交货期、最优的品质、最低的价格和最好的服务!这样“变态”的市场需求,会让只适应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必死,除非你能转到敏捷化、数据化的智能制造轨道上来。

     智能制造绝非凌空“跨越”

     智能制造看起来高大上(一般可以表述为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但有个笑话说得好:阿尔法狗再厉害,也经不住农民给电线上来一锄头。

     也就是说,智能制造虽然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跨越,但在实操层面,可千万不能一“跨越”了之。反而要抛弃跨越思维,让智能制造从企业以前的管理基础上“内生”出来。

     因为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移植”而来,它是从“敏捷的软件”——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培训体系等,和“柔软的硬件”——智能设备及企业内高效的信息支持体系等“内生”而来。

     无论是企业让生产分散化,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高效率“融合”,还是内部生产的定制化、敏捷化,都离不开原有的管理基础。

     也就是说,智能制造的水平,依然是由企业的管理水平所决定的。但是,为适应这种变革趋势,原有的管理基础现在必须改造升级。

     特斯拉智能制造的背后

     以特斯拉为例。有特斯拉员工这样描述他们在公司内的工作状态。

     “全公司仅有一个人享有Principal Engineer(首席工程师)这个最高的头衔,但是工程师团队内的‘阶级’基本不存在,所有人都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可以将特斯拉理解成在足球场上放置多个办公桌子、椅子的公司。”

     “我可以拿着手提电脑直接放到Principal Engineer的桌上,对他说我找到了一个bug(漏洞),也可以说这个地方的设计我觉得不合理,让他解释一下这部分的架构和设计理念。Elon(埃隆·马斯克)和公司的CTO就坐在公司的一角,离我的直线距离不到20米。马斯克的桌子就是完全开放的,这种工作环境的设定也是马斯克的决定,他觉得这样开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打破公司内‘阶级’的存在,员工之间的交谈变得更加直接、便捷。Elon也很鼓励员工和他直接对话,让员工讲述对公司的想法。”

     当人们看到特斯拉工厂大批量机器人炫酷般运行,并为之感慨的同时,应该意识到这些只是智能制造的“冰山一角”,后面更多的是特斯拉公司内生的信息支持水平和敏捷性管理的细节。

     “横空出世”不属于智能制造

     其实智能制造概念虽有横空出世的效果,但它本身,并不是个横空出世的生产方式,而是制造业内在发展逻辑的一个结果。

     “智能制造”的内生逻辑的根本,是市场倒逼的作用。随着市场个性化和成本压力的趋势性变化,它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而诞生的新生产模式。

     而这种生产模式,如果企业不能从以前的管理基础上“生出”,打好智能制造的“对接基础”,想要“跨越”得越远时,跟头反而可能摔得越惨。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的革命,必然带来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的深层改变。对于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就是要寻找和过去不同的成长方式以及新的竞争能力。

     在此情况下,智能制造的对接基础,不在那些酷炫的机器人和所谓高大上的管理概念上,而在对身边管理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重新审视和策略性升级上。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