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是“假停滞”真创新吗?
2016/6/23 中外管理杂志

     ▲图片来自网络

    

     停滞、衰退和低迷,似乎是“日本失去的20年”背景下,中国评价日本经济最常用的关键词。

     无法否认日本经济的放缓和停滞,但如果仅就经济增长放缓的表象来判断日本企业的创新,以及日本的未来,则可能有失偏颇,甚至日本经济很有可能在下滑中“逆袭”。

     历史上的日本,有过经济高速增长的辉煌。从1950年到1973年期间,日本年均增长率达到9.2%,创造了彼时的“日本奇迹”。

     此后,日本经济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其实,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的形成,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一是1984年的日元—美元委员会推动的金融自由化,另一个原因是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这一协议是日本、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导致日元对美元大涨。)

     日本媒体上真正出现“泡沫”一词是1991年。从那时起,日本经济进入显著的低增长阶段,开始了进入所谓“日本失去的20年”的发展阶段。

     毫无疑问,这是日本自高增长以来的低迷。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尽管日本经济整体陷入低迷,但日本的科技创新并没有停下脚步。

     作为研究日本产业的资深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淑萍认为,日本经济处于结构调整中,并非停滞或衰退,日本企业的创新和务实精神仍在引领世界。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

     马淑萍研究发现,在所谓的“失去的20年”,一些日本企业竞争能力与日俱增。在接受蓝科技采访时,马淑萍详解日本不应被我们忽视的创新经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淑萍)

     经济放缓创新不能停

     蓝科技:“日本失去的20年”是一个非常受中国关注的话题,甚至有观点认为这20年日本经济相对停滞,缺少创新,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马淑萍: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日本经济并没有我们想象般停滞,产业结构在调整,新业态、新技术替代旧业态、旧技术,创新活力和能力没有下降。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5年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第6位,2014年日本的科技创新为第4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排名均为第2位,科学家、技术人员的数量排在第3位。

     创新包括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三方面。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较突出,如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的追捧。技术创新类型可分为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两大类,日本企业主要以渐进式创新为主,而美国企业以颠覆式创新为代表。

     所谓渐进式创新是指通过持续不断的改善来实现技术或管理的升级,从而实现质变。如针对现有产品的元件作细微的改变,强化并补充现有产品设计的功能。因此,如美国“苹果”和“FACEBOOK”一样具有颠覆气质的企业和产品在日本相对少。数据时代到来后,美国企业对世界变得似乎更加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

     日本企业创新不靠国家拨款

     蓝科技:“日本失去的20年”中,日本企业的创新是靠国家拨款吗?为何外界感觉不到日本的创新?

     马淑萍:日本研究开发的主体是企业,80%的研发费用来自企业。日本政府支持创新,但财政直接支持的对象主要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科研项目,获得间接支持,但得到政府研究费用金额不多。日本与其他国家比,产学合作、政府财政支持,相对落后。

     这与我们过去对日本产官学合作的认识完全不同,说明日本政府在创新上发挥的作用没有我们想象的大,日本创新主要是企业推动的。

     外界感觉不到日本的创新,一是日本的渐进式创新不如美国颠覆式创新影响直观。中国这些年,互联网企业复制硅谷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应用取得了成功,互联网企业让美国颠覆式创新在中国放大了影响。而索尼、夏普等中国人认为的日本家电电子企业的失败,使得日本创新力量被放小。

     实际上,日本的传统家电企业早已分化和转型。索尼、夏普由于战略定位和经营问题,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但是日立、松下已华丽变身,近10年来,日立开始转向智能城市、医疗和救灾等社会基础领域发展,客户主要是政府、企业和社区等。松下开始关注基础元器件、材料和汽车电子系统,为美国特斯拉提供核心部件燃料电池。

     这些昔日的家电企业的传统家电业务已被卖掉,B2B的业务模式让我们在消费终端市场上难以看到它。日本的材料产业领先世界,东丽原来是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后升级为向波音公司提供专业材料的高科技企业。可以说,他们已成为高科技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和提供大型项目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以新的形态,占据世界市场的主要位置。

    

     (图为日本美食百年老店)

     日本为什么有很多隐形冠军

     蓝科技:说到日本的企业,好像总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企业成为日本的代名词。难道他们不会向中国企业一样搞多元化吗?

     马淑萍:我们所熟悉的企业很多都是大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有两种:一种是在旧财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日本三菱商事、住友等几大商社,它们的产业涉及各个领域,依靠主银行,形成了超大型企业集团群;另一种是战后发展起来的独立系企业集团,如丰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集团内部通过相互持股,建立了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从而减少了过度竞争,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十分有序。

     这些大企业集团都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丰田的“系列”是日本典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的专业化分工为中小企业的专注创造了条件。小企业不会为了市场与大企业竞争,大企业也不必做大做全,因此诞生了大批中小企业世界隐形冠军。

     据统计,日本是世界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创业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日本多达3146家,占了近60%,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德国。

     蓝科技:为什么日本隐形冠军很多?日本有3146家200年以上的企业,如果是在其他国家,会被当成营销的手段进行大肆传播,但这些企业仍然很低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马淑萍: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产业分工的形成是产生隐形冠军的重要条件。此外,与日本匠人文化有关,日本人不断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是诞生隐形冠军的重要原因。日本企业提倡“家文化”,员工视企业为家,企业视员工为家庭成员,在这种稳定的就业环境中更容易创新,技术更容易传承。

     日本人最不擅长营销,日本文化也提倡谦虚。所以,日本企业家往往比较低调,不愿过分宣传自己的龙头地位。我记得有一年丰田汽车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时,社长不仅没有丝毫喜悦反而万分紧张,因为他认为这会引来行业和社会的关注,所以他对外宣称丰田只是侥幸获得销量第一。可以判断,正是这种自谦的态度,让日本企业得以踏实做事,不断创新。

     蓝科技:这种性格会如何反应在他们的企业管理上?

     马淑萍:日本企业经营重视长期目标和员工利益。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在技术创新方面更擅长长期合作,在非模块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上领先世界。与欧美企业管理理念的最大差异,是把员工当做财富,全员作为创新主体,而欧美企业认为员工是成本要素,精英是创新主体。佳能的“单元生产方式”尤其反映了日本管理理念。所谓“单元生产方式”是不使用生产线,而是由工作单元的一个人或少数人构成的团队,完成全部产品的组装工作。佳能御手洗总裁认为员工不是成本要素,而是“知识的主体”,采用“单元生产方式”后,每一个人都是“万能工匠”,可以实现持续改善、自我革新。

     日本技术平台优劣并存

     蓝科技:我们很多企业也都在谋求创新,尤其是互联网经济方面,他们和日本企业的创新有何不同?

     马淑萍: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商业模式创新,中国市场大,且一些传统的产业和市场尚不成熟,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管制的滞后,也成就了中国的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技术不是中国的原创,中国互联网企业结合中国市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进行了开发。以乐视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为例,他们利用资本市场搭建了平台,整合既有技术和资源,开拓新产品和市场,构建了新的产业生态。这种创新方式也算是集成创新,但是它们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掌握能力较弱。我想,虽然可以通过并购方式买到一些技术,但是未来平台模式的发展,对平台的系统设计能力和核心技术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蓝科技:日本企业不喜欢做平台吗?或者说,日本企业眼中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

     马淑萍:日本也有平台模式,索尼在90年代初,就提出做平台战略。在日本可能更擅长做实体平台和技术平台。以丰田为例,丰田周围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关系的企业网络,涉及汽车生产制造的所有环节,丰田与这些企业共同开发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可以说,丰田就是一个很实在的技术平台。日本的产业是由无数个实体平台构成的。

     蓝科技:日本的这种技术平台优势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马淑萍:突出表现在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上。通过主银行制度、相互持股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平台公司与内部公司形成了长期交易和合作关系。依靠内部公司资源,平台公司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实现同步研发。也就是说,从产品设计最初阶段开始,平台公司就相关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实现市场目标。

     蓝科技:过于封闭其实并不利于交流和共享,这种技术平台是否存在弊端?

     马淑萍:我认为封闭是相对的封闭,其内部实现了知识共享。欧美国家认为这种技术平台过于封闭,不利于技术的外部交流和提升。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日本企业也在探索新的合作方式,跨国企业更加重视国际间合作,开放式创新。如丰田与谷歌跨界合作,优势互补,发展智能产业。更多的企业在美国建立研发基地,收购高科技企业的先进技术。大企业掌握了不同产业和国家间技术转移的能力。

     日本创新不喜欢跟风

     蓝科技:中国企业喜欢跟风和大跃进式的创新,似乎在气势上要超过日本,但日本的创新更务实。他们为什么不喜欢跟风式的创新?

     马淑萍:日本企业的创新从不盲目与跟风。日本企业研究美国硅谷和德国工业4.0,分析其中的特点,但不会实行拿来主义。举个例子,日本“3·11”大地震,造成半导体和汽车等产业零部件的短时期供应危机,因此,世界上有人开始怀疑日本供应链管理,认为日本今后会接受教训,增加库存。但日本企业没有选择增加库存,而是选择努力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这就是他们在创新中,尊重现场和实践,不跟风的态度。

     延伸阅读:

     (一)《“日本失去的20年” 真相到底是什么?》

     (二)《暗渡成仓 中国为何被日本创新 “迷惑”双眼?》

     (三)《为什么说“日本失去的20年”是伪命题?》

     (五)《日本科技创新背后的三股力量是什么?》

     作者:师兴

     来源:蓝科技

     点击图片查看2016年(第10届)中外管理人力资本发展论坛日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