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走在坎儿上
2016/7/16 中外管理杂志

    

     ▲图片来自网络

    

     变革的价值,只在还来得及!

     ——当我们共同面对从未经历过的残酷挑战

     文/本刊总编 杨光

     如今遇上坎儿的中国企业家,可绝不只是王石。换言之,即便成功与潇洒如王石,都在面临企业人生如此大的艰难挑战,遑论我们其他人呢?

     我们都走在坎儿上

     如今,市场化运营的中国企业,几乎都在面临疾走狂奔20年中最大的成长拐点与发展瓶颈。在去年我们《中外管理》主办的第25届官产学恳谈会上,一位和我们杂志伴行了多年的民企老板,私下愁容满面地对我讲:过去20年来虽然也历经坎坷,但他从来都能自信应对。但唯独这次的坎儿,他强烈意识到,自己以前的那些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了。如今他愁苦,未来他茫然,在无助的眼神里,已完全看不出一位民企老板惯常的那股意气风发。

     我相信,我们大家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很多身边企业深陷纠结的例子。因为这本就不是哪个企业、哪个地区、哪个行业个性化的困难,而是全面性的,全国性的。而当我们站在更高处,则会看到:整个中国市场化企业,已经走完了他们的第一个成长周期。说成长周期,是含蓄的。因为,当这已远不是产品周期、市场周期,甚至涵盖了微观文化周期、宏观经济周期的多重叠加时,那么就往往意味着成批量的企业生命周期……

     因为,我们企业所有的逻辑,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手段,所有的文化,都是基于我们的市场在扩张、我们的企业在扩张而建立起来的。而速度引擎一旦不在了,生存模式也就失效了,一切麻烦都将暴露,甚至失控。而这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全无经验。于是,当高速成长已成明日黄花,接下来怎么办?当屡试不爽的镇企法宝突然不再好使,接下来怎么办?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难题。冲过去了,你可能就是下一个稻盛和夫;冲不过去,一切风光都将烟消云散。

     让企业家发现企业家!

     这时,对深陷迷茫的企业家最有用的,不是EMBA课程,不是权威论述,不是完美模型。因为那些书本里及课堂上的教授们,自己并没有做过一家企业,更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周期下的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家,特别是中国企业家,面临着独特而复杂的生存环境,急需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本土化一线实操经验。一旦找到了,中国企业就又有了第二春。

     于是,企业家发现了企业家,发现了彼此,走向了彼此。

     在如此大环境下,如今各种企业家俱乐部和私董会,可谓风起云涌。但是,如何将企业家们各自的实操经验,真正务实高效地分享给急需点拨的对方?同时自己从中也有所汲取?私董会如何不仅仅是成为推杯换盏的社交空间,而真正成为一个解决企业家现实问题的交互平台?这都是当下对于市场化的中国企业之间能否实现集约资源、共享智慧、抱团取暖的关键问题。

     2015年3月,《中外管理》杂志与本刊业务顾问穆胜博士共同发起了独具特色的“领秀(linkshow)中外管理私董会”,矢志要解决的,就是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要将我们的激情始终沉浸于优秀一线企业的实践中,并孜孜不倦于钻研如何实现高效能地智慧分享,在不断创新中不断成就私董伙伴。为此,我们共同创造打磨出了一种全新的私董会2.0模式,在如今各行其是、纷纷攘攘的私董会实践中,可谓独树一帜。

     一年摸索下来,当我们的私董伙伴,从素昧平生到亲密无间,从犀利诘问到自我觉醒,并已纷纷果敢地在自己的企业里实践着各种转型与变革且卓有成效,看着他们的凝眉逐渐舒展时,我站在一旁,可以很欣慰地对自己及所有朋友说:我们在做的,是值得更多企业家们去关注、去体验、去共赢的一种有益尝试!

     没有哪块基石永远坚固

     当中国的市场化企业活了,中国企业家的人生才活了。试想,如果王石当年在身边有几位经历各异、肝胆相照的私董伙伴,或许他那时就会深切明白:有些错误,我们的职涯是犯不得的;有些代价,我们的人生是承受不起的……当你决意傲然登山时,就必须做好准备,随时应对脚下山石突然松动乃至坍塌的那一刻。

     因此在最后,我还是那句16年的感悟:一切变革的价值,都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还来得及。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8期卷首语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