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再折腾也变不成“爆米花”
2016/7/16 中外管理杂志

    

     ▲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雷军在CCTV2《对话》节目以回应质疑的姿态,展示了小米的未来以及重新找回的信心。雷军首次承认小米业绩见底,还提出要改变中国制造“便宜没好货”的惯性认知,使出与董明珠如出一辙的“国货情怀”杀手锏(开会时总做一块儿还是有效果啊!)

    

     7月1日,小米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一次分享会上详述了小米“米家”(MIAJIA)新战略意图,并赋予小米“新物种”的深刻意义。闷声憋大招,“米家”一出,吸引了不少看官的余光,但似乎也并没有赚得多少热度,反倒是两位联合创始人的先后发声,让受众感到了一丝悲凉中寻找希望的情绪。

    

     雷军说“要绕道BAT”,“小米成功需要15年时间”引起了外界的质疑和猜测。有观点认为,小米将BAT作为对标有些滑稽可笑,网友还猜测雷军暗示了小米会在15年后上市。小管则认为,从雷军的口径看,其实是在给米粉和看客们一个心理期限。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米家”到底是什么?按雷军的说法,小米智能家居生态链里的东西都叫米家。通俗一点的讲,就是小米把自己的和投资的产品都放到米家来卖,在概念上类似于苹果实体店。那么“米家”到底是属于专卖还是零售?显然不是专卖。如果是零售,需要这样搞一个电子卖场吗?像雷军说的,“米家”类似于无印良品,沃尔玛,Costco,是一种“新型零售”模式。这种模式相当于服下了“互联网+实体”的定心丸:线上我被模仿甚至被超越了,来到线下我得搞点新鲜玩意。

    

     小米第一次提出生态构想是:用户+软件+硬件,即以手机为核心。但很快小米绕过了生态链产品的构想,开始“财团式”的扩张和垂直整合,通过电商平台渠道,小米自己的应用软件连接,以及外部资本平台联动壮大了小米帝国。而小米的“新型零售”模式,跳出了线上渠道,开始以零售的形式进行地推,预期两年之内开到1000家,用营业额5-6%完成所有零售环节的成本。

    

     说起小米标榜无印良品,二者硬件外观的简约风格还蛮像的,字母logo长得都跟姊妹似的(MIAJIA和MUJI),更重要的是无印良品的热度和口碑,简约、淳朴、雅致的格调近年来广受追捧,又走着和小米一样的“得屌丝得青年”的路线。雷军通过一句简单的“类似于无印良品”便轻松勾勒了米家的未来,给受众设定了一个想象场景,营造出了米家线下社群的大致feel。

    

     基于苹果实体店高大上的成功模式,又借力无印良品已经成型了的地面名气,雷军的米家构想是要让大家知道:无论线上线下你的消费尚未走出“小米场景”。但从经营模式来看,小管认为米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新模式的创新,看起来只是个将线上社群扩张到线下的一个杂货铺。

    

    

     其次,雷军说过他要弯道绕过BAT三座大山,找到小米能够异军突起之路。其实际可能是因为主打产品小米手机出货量严重下滑,业绩走低,加之公众对小米的质疑日益严重,难敌对标公司华为的技术实力、乐视的内容创造力两个锋芒,甚至小米开始眼馋OPPO、vivo犀利的地推模式,而盛名之下的小米又怕低了身价,所以拿赶超BAT作幌子。

    

     2013年小米炙手可热,“雷布斯”的布道一票难求。后来,小米相继推出手环、路由器、无人机、移动电源、音响、电插座、空气净化器、电饭煲、电水壶、独轮车等等,持续推新撩粉儿。在硬件上忙活之余,小米还投资了一些公司,米粉眼花缭乱过后期待着“小米还能出什么”。

    

     小米坐拥庞大用户规模,又身处品味参差不齐的市场中,追求唯快不破的速度

     和高性价比的优势,将做大再做大转化为生存智慧。然而,从这几年用户的反馈来看,小米产品的增多与被诟病呈正相关。此外,其产品清一色高性价比的口碑传播,让公众越来越看不到产品的差异性和超越竞品的特别之处,硬是将路线走成了套路。

     总之,经过这么多年,才明白小米半天心思根本不在手机上面,早期的多元化产品也是在为线下“杂货铺”做铺垫。我们想问,从金山到猎豹,雷军坚守了什么,给整个商业又留下了什么,似乎都是一些二流产品。做实业需要的是敬畏、耐心、专一,而小米恰恰缺少这些特质,如果没有这个自我认知,小米始终是变不了爆米花的。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