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 | 为利益牺牲品质,将一辈子抬不起头
2016/8/25 中外管理杂志

人物:星巴克公司创始人 霍华德·舒尔茨
格言背景
星巴克在它的发展中也遇到过数次危机,对于多种解决的手段,霍华德·舒尔茨始终坚持一种原则:绝不牺牲品质,绝不把危机转嫁给客户。
格言故事
1964年 6月 27日,霍华德·舒尔茨从睡梦中醒来,他还不知道,他将面临星巴克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危机来了,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
当时霍华德·舒尔茨正在度假,这天早上他接到了公司的电话:“巴西发生了严重的霜冻。”
霜冻?舒尔茨一时反应不过来,眼前的阳光、海滩让他一时难以明白巴西霜冻会带给星巴克什么影响:“可是我们从来不从巴西买咖啡豆啊?”舒尔茨说。
“但巴西咖啡豆产量的下跌,引起了其他产地咖啡豆的价格大幅上涨。”公司同事说,“咖啡豆涨疯了。”
咖啡豆的价格在一个早上从1.26美元涨到了1.80美元,这意味着公司相关成本要翻一倍。
接下来最严峻的问题是:星巴克涨价吗?
三大咖啡烘焙商,雀巢、卡夫、宝洁都立刻涨价,而且是一涨再涨。但星巴克没有马上决定涨价,舒尔茨认为那样对顾客不公平。
虽然在几经衡量之后,星巴克在一个月之后也还是做出了涨价的决定,但幅度在 10%之内,每杯咖啡上涨了 5-10美分。星巴克的目标是: 1965财年里,价格升幅能补偿实际增涨的成本就可以了。
然而,咖啡豆的价格还是一路疯涨,如果星巴克继续随行就市,那么无疑客户就要花更多的钱买咖啡。为了抑止产品价格上涨,星巴克决定加大库存,于是用 2.74美元的“天价”购买了几年的哥伦比亚咖啡库存。但接下来的短短几个月,咖啡豆就下跌到了 1.1美元。这个决策给星巴克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其实当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买质量差但价格便宜的咖啡豆。 ”舒尔茨说,“但我们从来不做那样的事。我们绝不丧失品质,虽然只有 10%的客户能喝出其中的差别。”
库存决策的失误,让星巴克不得不想办法压缩成本。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星巴克通过优化产品线、提高工作效率等办法压缩了8%—10%的成本,并继续实现了赢利。
“虽然保证品质这个短期决策带来了长期成本,却最终带给星巴克长期的效益。”舒尔茨说。
(编自《将心注入》)李之澜
来源:《中外管理-王者的顿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