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热播剧《北平无战事》中的杭州元素……
2014/10/22 钱江晚报
《北平无战事》正在播,有多少小朋友在看啊,举起你们的手,\(^o^)/~,小编~~也看不到。
虽然是北平的故事,但电视剧的第一个镜头,给了杭州——笕桥机场。
两位男主方孟敖、曾可达都在这里现身。
1949年解放前,国共内战进入决战阶段,这种冷峻的气氛,在北平,乃至全国不断蔓延,这其中,自然包括杭州。
当时的杭州,并不是全国战场当中的重要城市,事实上,它从来都不是任何一场战争中的“主力军”。跟北平看似并无战事一样,1949年5月3日,杭州正式解放。但是,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并不平静。
今天,小编的同事大肚马麻麻,给大家讲讲暗潮汹涌的杭州无战事。
方孟敖,确有其人
1930年,蒋介石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剧中,方孟敖↓↓在这里效力,任中央航空学校教官。

事实上,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解放战争时,两位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的混搭,而其中一位谢派芬↓↓,分明就是现实中的方孟敖。

八八这个人的履历,跟方孟敖一样华丽丽。1938年,他考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而后赴美训练。1944年3月回国,在中美联队一大队对日寇作战30多次,荣获三级复兴勋章及多枚奖章。
不止履历如此,连性格也很像。国共内战爆发后,他内心十分痛苦。“打日本,义不容辞;打自己人,我不干。”他曾对人这样说。
而且,每到单独执行任务的时候,他总是将炸弹投掷到荒郊野外,或者把机载武器实施平射。而剧中的方孟敖,也为了不伤及百姓,宁可抗命不轰炸开封,被送上军事法庭。
1948年春天,谢派芬调到杭州笕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任教,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吕云荪、赵立品和邢文卓。
1948年11月22日,吕云荪和专程从上海到杭州来的谢林立,接收谢派芬加入共产党,并举行了入党仪式。
1949年10月1日,谢派芬还参加了开国大典,驾驶c—46型运输机,编队飞行,飞越天安门,接受检阅。
浙江大学:血案剧中,“七五事件”是核心事件,燕京大学的学生无辜牺牲。而血案,同样发生在杭州,浙江大学,1947年10月29日,比“七五事件”早一年。
这一年,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的卖国、内战、独裁的反动统治,愈演愈烈。于子三,这位浙大农艺系的男孩,再也坐不住了(如果你是杭州孩子,小时候肯定班队活动扫过无数次他的墓)。
在元旦爆发的“抗暴”运动中,他就是一名宣传队员,发表了一场生动的演讲,后来,被推选为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就是这些“出挑”的动作,他的名字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果然,10月26日,他和其他三名学生被捕了。
此后3天,校长竺可桢办公室的电话,一直占线。
民政厅、警察局、省党部、保安司令家、省政府秘书长……他一个个电话打过去,要求保安司令转告警察局:这四个学生如有重大嫌疑,应送法院,如果没有,则应该由我保释。
然而,保释未果。10月29日,他主持召开行政会议讨论如何营救。然而,就在这天下午,于子三在狱中被害,这年,他23岁。

于子三的遗体和遗像。
当竺可桢和医生、学生代表赶到现场,交到他手中的白纸黑字上这样写:于子三以玻璃自杀。对方要他在“证明”上签字,他想也没想,拿来另一白纸,写下:
浙江大学学生于子三委实已死,到场看过。竺可桢。卅六年十月廿九日夜十二时。
回到办公室,竺可桢昏了过去。醒来之后,他又继续奔走于几个政要之间,为于子三喊冤,并争取其他学生的出狱。
于子三事件,引发了一场运动。浙大854名学生“踏着于烈士的血上去”,联名控告浙江省保安副司令竺鸣涛,连续发表“为继续罢课再告全国同胞同学书”,举行公祭大会。

清华、燕大歌咏队在合唱挽歌。
更重要的是,正是这把从杭州点燃的学运之火,燃向了全国,波及约29个大中城市、15万学生,形成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的反迫害运动。
浙江省政府主席:策反1949年1月29日,杭州宝石山麓石塔儿头原日本领事馆内一幢二层楼房,陈仪有些烦躁,来回踱步。
这位浙江省政府主席,是浙江军政界元老,他位高权重,在国民政府中,许多浙籍军政要员都是他昔日僚属,连蒋介石也尊他一声前辈。

陈仪。
可此时,他却在想一件事:反蒋起义。
陈仪的这个决定,源于他对蒋介石的不满和对蒋家王朝的失望。
1949年1月19日,他在《东南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抨击蒋介石所发动的“戡乱”战争:这个问题,“今后史学家自有重要之评价”。
此时,一位共产党人频频出入于他在上海的家,目标很明确:策反。他叫胡允恭↓↓,当然,陈仪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只把他当作朋友。

胡允恭明确向陈仪指出:蒋家王朝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该决裂了。陈仪说,要通过共产党的关系,才能有力反蒋。胡允恭亮出了身份。
陈仪很激动:“以前我几次探问你是不是共产党,你都否认。在福建、台湾和上海,都有特务告发你是共产党,监视你、逮捕你,我尽力保护。现在终于找到了共产党!”
1948年底,他积极准备起义,希望浙江全省和平地、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这时,他想起了学生汤恩伯,决定策反他和自己一起起义。
大家有些不安,“他是我的学生,大致不会有问题。”陈仪并没多想。
他毕竟是大意了。汤恩伯向蒋介石告了密。蒋经国在当天的日记中曾有记载:“下午突接报告,谓‘陈仪与共方勾结,准备叛变,而且证据确凿’。”据汤恩伯后来讲,他接到命令时,曾向蒋介石提出条件,不能处死陈仪,蒋介石答应了。
但在浙江解放前夕,陈仪被押送到台北。1950年6月18日,台湾国民党当局“国防部”军事法庭以“勾结共匪”罪名判决陈仪死刑。临刑时,陈仪泰然自若,只大喊“一人死,精神不死”,慷慨就义。

感谢浙江省档案局柴培林,杭州市档案局段旺权、付陵,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对本文的支持
来源:show一点
编辑:大P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钱江晚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