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而告之】要有多强大,才可以hold住《哥本哈根》
2014/10/29 钱江晚报

     上周末的《死无葬身之地》轰动全城,你刷了没刷了没刷了没?

     接下去的剧赞还有两部大戏,今天先推荐一部神剧这,就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哥本哈根》。

     这部戏讲了啥其实蛮穿越的,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核物理学家海森堡、玻尔,以及玻尔的夫人玛格丽特,去世后,偶然聚到了一起。

     三个幽灵谈论了1941年的战争,谈论了挪威滑雪场的比赛,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同盟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谈论了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也谈论了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谈论了战争时期个人为国家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原子弹的研制和爆炸使两位物理大师深陷精神地狱,让他们背负道义的重压难以解脱。

    

     这部戏到底有多牛《哥本哈根》是剧作家迈克佛莱恩写于1998年的戏剧作品,当年由英国皇家国立剧院在伦敦首演,并连获普利策和托尼两项国际大奖,堪称戏剧界的奥斯卡大片

     2003年由王晓鹰导演搬上中国戏剧舞台,11年间演出近200场,累积了成千上万的“哥本哈根”迷,很多观众观看次数超过了10次,在戏剧界形成了“哥本哈根现象”。

     因为太红,《哥本哈根》还在2002年被拍成过电影,主演海森堡的是007丹尼尔·克雷格。

    

    

     “哥本哈根之谜”

     说到“哥本哈根之谜”,不得不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1941年9 月,种种迹象似乎都预示着整个欧洲将陷入希特勒的统治之下。

     英国从夏天起就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处于孤军奋战的地位,已经无力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线, 只能在北非沙漠中打上几仗。苏联几个星期之前就遭到了入侵,它的命运取决于希特勒大军的围困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此时,德国核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乘火车去哥本哈根找他的同行尼尔斯·波尔。两人共进晚餐之后,谈话在波尔住所的外面进行。

    

     也许他们想避开窃听器,但他们肯定也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交谈。海森堡到底跟波尔说了什么,他们的谈话对战争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这个谜至今都没有解开。而《哥本哈根》整部戏,正是用大量的知识、严密的逻辑来试图还原这个谜。

     好看在哪里1、炼脑。因为害怕被纳粹窃听,两位科学家的交谈经常得王顾左右而言他。聊一会挪威滑雪场,再聊量子力学;聊一会巴赫的钢琴曲,再聊一会铀裂变原理。但每次谈到同盟国和轴心国各自原子弹制造的可能性和进程时,谈话就会戛然而止。

     但随处可见的悬念,每次都将行将点破时迂回。很多时候,就需要观众自己去思辨、推理。这种快感,绝不输给德州扑克。

     2、涨姿势。就如上面所说,《哥本哈根》里聊到的知识面太广了。哎哟,检验个人含金量的时候到了。如果你是个百事通,跟着几位主演上天入地穿梭思维爽歪歪。如果你知道的不多,也没事,就当涨姿势呗。

    

    

     3、哲学剧场。《哥本哈根》的剧场,被公认为“最具哲学思辨色彩”。半圆形的开放空间,墙壁上两扇门能够开启,一棵树的枝干,三把木椅。一切都是白色的,契合了三个魂灵的谈话空间需求,三把椅子位置变动,根据情节发展需要形成不同的三角,白色墙壁成为了两个科学家讨论核物理问题的大白板。

     4、演员牛叉。《哥本哈根》演到现在,三位主演一直没有换过。不是导演王晓鹰不想换,而是真没法换。因为两个小时毫不间断的激辩,台词逻辑一环扣一环,三位主演之间的“运转”早已精密得像台仪器。临时换任何一个新人,都完全无法融入。

    

     购票看过来

     具体票价和座位,可以上中演票务通http://www.t3.com.cn/city/hangzhou.htm

     也可以进入淘宝店87703711.taobao.com购买

     另外请随时关注我们啦,因为我们有各种信息发布哦


     最后,送各位一篇剧评2011年5月11日晚七时,我观看了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开幕大戏《哥本哈根》。无疑,这部戏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的戏剧,也是对我的生活有最直接影响的戏。

     从上周三看完戏到现在,我以一个不懂高数的文科生的角度和自然科学知识零积累的起点,如饥似渴地翻看了许多在以前我根本不可能去翻开的书:海森堡的《物理学与哲学》、尼尔斯玻尔的《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核反应堆物理导论》,等等。

     同时还看了几个关于量子物理、相对论的记录片。看了一大堆即便是优秀理科生也很难全懂的物理学知识后,问题又回到哲学中,进而转向我们的世界究竟是否可知、构成科学基础的因果性是否存在等根本性问题。

     我又借助现代人的整理用非常外行的眼光简单回顾了康德到黑格尔到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关于认识论问题的历程。本来想整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再动笔写这篇剧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可能一辈子也不能理解多少关于这些根本性问题的主要讨论。

     另一方面,由于短期内疯狂地钻研完全外行的量子力学,并随着现代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的思考方向对科学及认识论问题产生深度怀疑,我自己头脑都快爆炸了,甚至严重影响我看其他书、做其他事。我需要一个暂时的解脱。

     哥本哈根剧正是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在阅读了大量背景材料和回忆材料后,对哥本哈根会谈作出的猜想和解读。在舞台上的三个人已经变成不知身在地狱还是天堂的鬼魂,三个人一起反复回忆1941年那个夜晚,为什么海森堡要来到哥本哈根?

     在这部戏剧里,我们看到了科学、我们看到人文,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有良知的科学家们思索人类未来的痛苦心境与对自身的道德拷问。

     三个灵魂编织的回忆里,没有一次回忆是完全真实的,但每一次都有真实的成份,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森堡这个人物的刻画最为细致、丰满与真实:他因为走在理论物理的最前端预见到人类有可能制造出原子弹而害怕、恐惧,他想和他的老师一起阻止这一研制计划;由于他自己发现了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他相信其他物理学家也能发现这一可能,盟军随时可能研制出原子弹而打败德国,他想了解敌情潜意识希望德国能够获胜;他虽然发现了理论上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但他怕自己万一没能成功研制出来而失去首席科学家的地位、不愿意接受失败的打击而向纳粹夸大了原子弹研制的难度,自己回避了原子弹的研制压力……

     这些复杂矛盾的情感全是真实的海森堡,也全是我们每一个人真实的自身!看见海森堡,就像看见卢梭一样,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科学究竟带来的是希望还是毁灭,是光明还是黑暗?我们的世界究竟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如我们所见般真实存在,还是全都是我们的幻觉?这些问题我相信是每一个看完这部戏的人都会有的思考。

     戏结束了,它带给我的震动才刚刚开始。

     ——来自豆瓣网友antique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钱江晚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