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德?诚华】段新法主任--膏方预约开始~!
2015/11/3 璐德诚华中式健康馆

     “膏”作为一种制剂形式,起源于汉,主要称“煎”。至宋代,不再称“煎”,而以“膏”取代之,大都是固定处方和作用的一种成药制剂。至清代,膏方出现,首先在宫廷应用,因人处方制膏。至清末,膏方走向民间,主要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流行。

     膏方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运用中药、滋补品或药食两用之品等,依法熬制而成的膏类制剂。膏方具有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辨证论治和因人、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治疗原则,一人一方,针对性强;2,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调治结合为特点,进行整体调理,维护身体健康,或进一步巩固平时治疗效果;3,膏方是“膏”这种剂型在临床应用方面的重大发展,也是中医临床辨证处方的一种延伸,充分体现了辨证治疗、养生、治未病的理念和思想。

     正因为如此,膏方处方要求较高,要求“精到”、“整体”、“全面”。

     一、膏方处方的指导原则——“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处于不断变动食物各种要素关系的一种哲学表达。

     1,膏方的目标:“和”的追求。

     ◎ 治病求本,整理正气;

     ◎ 协调阴阳,脏腑平和;

     ◎ 通补兼备,气血顺畅。

     通过调养与治病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使整体处于和谐状态。

     张景岳曰:“和方之剂,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中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贵也。”

     2,膏方的处方法则是“和”。

     膏方是对人体进行整体和全面调整,往往面对阴阳气血、邪正虚实、升降出入、五脏失调等等多种现状并存的复杂情况,处方时须兼顾各方,往往需要多法并用,组方用药必须协调和谐,不可失之于偏颇,要体现相互补充,互相制约的原则。

     《广瘟疫论》曰:“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

     根据“和”的指导原则,膏方的组方应该做到:

     ◎ 补泻得宜;

     ◎ 通补兼施;

     ◎ 药性互制;

     ◎ 不偏不倚;

     补不宜呆滞,泻(通)不可伤正,寒不可损阳气,温(燥)切忌劫阴

     二、膏方的临床思维方法——圆机活法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在病机十九条之后指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 紧扣病机,全面把握。

     标本兼顾,整体分析;

     依据证情,灵活把握;

     个性共性,全面结合;

     处方用药,随机应变。

     ◎ 圆机活法,法无常法。

     协调阴阳,调畅气血;

     重精气神,兼顾五脏;

     扶正祛邪,通补兼施;

     症情错杂,方不嫌“杂”。

     三、关于“开路”药

     ◎ 试探性调补,试探治疗方法及用药,了解患者体质和对药物的敏感性。

     ◎ 清理脾胃,使脾胃功能正常运化,可发挥膏方最佳的调补效果。

     ◎ 时间一般在服用膏方前二周。

     四、膏方的药量

     ◎ 药味在三、四十味以上;

     ◎ 单味用量为平时汤药用量的十倍左右。

     五、膏方的不良反应

     ◎ 病情的波动或反复;

     ◎ 纳呆、腹胀、腹泻;

     ◎ 出现上火现象;

     ◎ 失眠、多梦、兴奋、多汗;

     ◎ 过敏反应;

     ◎ 性早熟。

     一般服用膏方不应有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为对症或组方偏颇所致,应及时审视调整。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璐德诚华中式健康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