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医生的美国求学经历
2014/9/17 医学界杂志

     提示: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请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医学界杂志”,添加关注后,发“140917”给“医学界杂志”查收今日的全部精彩资讯。

     导语:医生也得赚钱养家糊口。遗憾的是,其他行业赚钱可以,当赚钱用在医疗行业时,却总有宰人的味道。

     作者:薄三郎 来源:薄三郎微信号

     下面这些内容,是我在美国学习期间的碎碎念:

     1.医生也得赚钱养家糊口。遗憾的是,其他行业赚钱可以,当赚钱用在医疗行业时,却总有宰人的味道。他们总说,医生是“慢热型”的,回报是逐年递增,随年资升高的。我很同意这说法,但老在今天期待明天的幸福生活,等到了今天所谓的明天,却发现幸福依然在明天的明天……

     2.的确,当食客在世界最大的啤酒酿造王国里,在100多年前的红砖建筑体里徜徉,想象着一粒粒大麦在酵母菌的“催化”之下,竟成人间仙酿,确实爽哉!

     3.天可怜见,到了夏天的男人,实在没什么好穿的衣服。很经常的情况是,一件T恤就能打发掉整个夏天。夏天对男人既有利又有弊。好处在于,夏天是女人的季节,男同胞自然沾点眼福。坏处在于,老爷们在夏天实在没法打扮自己,只能尽可能地往配件上考虑,比如在T恤的胸前一面印上彪悍的字句之类。

     4.我在《麻醉往事》一文中只简约提及三国时的神医华佗,及其所创麻醉方“麻沸散”。据某些典籍所说,这个麻醉方子其神无比。换言之,全身麻醉的鼻祖是咱中国人,非华佗莫属。遗憾的是,拿古人说事,并不能给今人的脸面贴金。在大多数医学教材里,也只是这样一提。医学界普遍认为,美国人对世界医学的最大贡献,或称之为第一份贡献,就是全身麻醉。

     5.四年一届世界杯!它真倒成为我回忆过去的好帮手,成为人生履历的时间坐标,标记着自己的成长和时空位置。突然很想知道,2014年时我又身在何方,如何看球,身边又起了什么新变化……关注一支球队,关注它在世界杯上的第一步,欢呼每一个进球,听闻种种花絮,像是一个月的速生。

     6.那本你将评论的书,只是勾连某一话题的由头而已。书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或概念,只给你一个胡说八道的外壳,至于你如何说、怎么说、说什么,悉听尊便。

     7.有的时候,我身体发懒,一般以周日为甚。我就陷在沙发里,看着它们从外面的花绿世界,探入我的阳台房门,径直往屋子深处爬。我想想它们也不容易,作为节肢动物门的一种,不知道踩它有没有痛感。再怎么说,它也是生命形态的一种,就让它在我房内得瑟吧。

     8.芝加哥又称风城。这个名号,似乎不仅是因为芝城紧临密歇根湖,强年劲风来袭。貌似,芝加哥人吹牛皮也是有名的一等一,所以叫做风城。走在街上,倒没有丝毫兴奋。唯可确知的是,我终于回归喧嚣繁华的城市生活。那种气息是我甚为熟悉的,满街出租汽车、高朋落座、敞亮的橱窗、行人光鲜……

     9.身在海外的访问学者,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生病。首先,生病就是“非战斗减员”,既让访学生活徒添烦恼,又远离祖国无所依傍;其次,医疗制度的不同,看病程序和方式又全然陌生,若没合适的医疗保险,去一趟诊所,看一次疾病,足以让你心疼肝颤的要命。简单点说,价格死贵死贵。

     10.简单点说,高速上的警察,犹如球场上的裁判;每一辆车,可以看作是一名球员。速度超限太多,仿佛越位队员。严厉的边裁不但举旗示意,还要罚款250元。一路上,我们遇到几位有越位潜质的队员。每当他们以近90迈的速度,忽闪划过我们的车身,我们便开始暗自得意。这意味着,在这段人人皆有犯规嫌疑的赛场上,它是最该被罚下场的。

     上面这些文字,是四年前的碎碎念。最近,被我收集整理,编辑成为一本电子书。下面就是封面:

    

     当然啦,这并不是纸质版实体书。它只是一本电子书。它现在豆瓣阅读发布:

     在这里,我要谈谈麻醉医生的职业选择,聊聊美国的驾照考试、开车上路;谈谈黄石公园数千英里自驾旅行;谈谈2010年北美松鼠的首次聚会;谈谈投稿著名的《科学》杂志,却被无情拒绝;谈谈在美国开一个阑尾炎有多贵;谈谈我读过的好书,谈谈牛逼的人物…… 生活不止一味,此处就是一例。

     看过薄三郎的博客吗?还是那个味道,鲜活的生活遭遇,真实的边走边思,忠实的文字记录……作为一个爱写字的人,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会在日后产生奇妙的反应。如今,它便呈现在你的面前。

     点击阅读原文,将带你前往豆瓣阅读,瞧瞧这本电子书: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在页面底部给界哥点个赞;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