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体制的名医:困惑依旧
2014/9/24 医学界杂志

     提示: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请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医学界杂志”,添加关注后,发“140924”给“医学界杂志”查收今日的全部精彩资讯。

     编者按:随着国家政策对医生的松绑,市场的需求刺激,越来越多的医生跨出体制,自由执业。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先行者的自由执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有艰难,有困惑,有成就,有喜悦……为此,《医学界》正式设立“自由执业先锋”栏目,独家报道这些自由执业医生的生活现状与思考,在中国医疗转型的时代,为每一个优秀的自由执业医生建立档案。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自由执业、或者准备自由执业的医生,请为我们推荐。

     作者:郑画画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一年半前,刚离开上海华山医院的宋冬雷医生可能没有想到,离开体制后,他依然要面对很多困难。

     宋冬雷,原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业内著名的神经外科技术牛人,2009年成功为赵本山实行脑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手术。2012年春天,这个技术牛人决定尝鲜自由执业。最终离开华山医院,加入中外合资德济医院,身份随即改变——德济医院院长以及该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

    

     宋冬雷与赵本山合影(图右为宋冬雷)

     然而在自由执业的这一年半里,宋冬雷过得并不轻松。在多个场合,每当谈及个人自由执业方向及民营医院发展时,宋冬雷常常会问题多多。是何原因?他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如何思考?近日,宋冬雷在其德济医院的办公室里,接受了《医学界》的采访。

     “从大船到小舢板”

     医疗圈内曾经流传一个著名的比喻:公立医院是庙,医院内的医生是菩萨,只要庙的名气够大,菩萨本领如何并不重要,因为有足够的香客。

     宋冬雷认为,每个自由执业的医生都是一个脱离庙堂的菩萨,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吸引香客,接受市场检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是绝大部分已经或即将自由执业医生必须面对的现实。

     而对于其从华山到德济的个人体验,他形容为“从大船到小舢板”,并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种落差。

     首先,患者数量下降。即便对于宋冬雷这样的业内顶尖专家,在自由执业初期同样要经历病人量骤降的残酷现实。为了扩大病源,如今的宋冬雷非常注重打造个人品牌,并且通过微博、微信、好大夫等多种社交渠道与患者建立联系。借助以往的名气和如今的努力,病人数逐步增多。“我个人对病人数量回升还是很有信心的,但不可否认这是自由执业后的第一个心理挑战,没有了公立医院这座大庙,一切都要靠自己,靠市场。”

     其次,关于待遇。宋冬雷自言对个人收入并不看重。但据其观察,凡主治医生以上职位的医生,出来后的实际收入大多会明显降低,唯一的好处是“合法收入,落个心安”。

     第三,学术地位,对跳到民营医院的大多数医生来说,维持已有的学术地位很困难,因为体量太小,配套不够,科研投入不够,“虽然我目前的学术地位没有掉下去,但主要是在吃老本,希望在老本吃掉之前,会想出新的办法。”

     坐在办公室里的会客沙发上,宋冬雷以他惯常的快语速为记者解读这些落差。不过,他认为只要个人足够努力,这些落差还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并不是最令人心烦的事情。

     民营医院“在黑暗里挣扎”

     在宋冬雷看来,最令人心烦的可能要数看清并解决当前民营医院发展的各类难题了。

     宋冬雷的办公桌上摆了十几摞名片,有医疗投资类的,知名医生类的,媒体类的,医疗管理类的……他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接触不同的人群,讨论、探索有关民营医院的各种问题……

     “我曾经邀请一些医生出来,他们都不愿意,为什么?因为没有自由执业的土壤。中国民营医院这么多,但真正看得上的有哪个?不是医生不想出来,而是出来后找不到好单位。”宋冬雷说。

     曾有同行在宋冬雷微博上留言“理想的私立医疗应该是服务好,设备好,医疗水平高以及所必须具备的学术强大。”宋冬雷的回复是:对头,但美女没有现成的,得从小丫头养起。我来养,你来娶吧。

     于是,这个自称“有点想法”的名医,自告奋勇地参与了推动中国民营医院发展的历史大潮中。为了养出“美女”级的民营医院里,自由执业后的宋冬雷,开始涉足民营医院研究和医院管理领域,常常扮演一个社交家的角色,穿梭于各类医疗会议场所,做演讲,接受采访。经过这种持续的“学习、交流、观察、思考、尝试、总结,不断反复”后,而今,对于国内民营医院的问题症结和发展方向,他认为“终于有点想明白了”。

     “医院的规模、手术量的大小、教授的多少等等都不应该是医院优劣的评价标准,因为这些指标并不能如想象的那样可以真正代表医疗质量的高低。中国的医院评价标准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宋冬雷说,究竟怎么变?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标准一:医生护士是否“以患者为中心”。医疗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因此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才是医疗服务内容的核心。当然由于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以及人对于延长生命的无限期盼,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尽量为患者考虑,诊疗技术上最合理、最适用、最规范,服务上提供最大的帮助和便利,给予最大的人文关怀,是完全应该的。

     标准二:行政后勤是否“以临床为中心”。在一家大型医院,部门科室人员众多,分工细,各有任务和利益,矛盾普遍存在。如何协调,和谐而高效运营?我认为只有坚持“以临床为中心”的评价标准,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消除一切消极因素,正确引导所有的部门和科室,弱化矛盾,团结协作,尽最大努力为临床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提供服务和帮助。

     标准三:管理者是否“以员工为中心”。我们要求医护人员全身心为患者服务,要求全体员工一心为临床医生服务,如何能够做到呢?就必须实施“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包括员工的待遇、员工的发展、员工的幸福感等等。我相信,员工如果感受不到医院管理者的善意和关心,感受不到医院“以员工为中心”的文化理念,是不可能持续为医院努力工作的。员工不幸福,如何可能“以患者为中心”呢?

     然而,在目前的中国医疗环境下,宋冬雷认为以这“三个中心”为办院宗旨的医院少之又少,真的“还只是个梦!”。优质民营医院的严重缺乏才是他现在的心头之痛。

     他期盼至少有10%的民营医院可以朝着他描述的“三个中心”去发展,这样,大家的未来还有希望。而不能以“三个中心”为目标的医院,是无法担当起医疗改革的重任的。

     享受“在刀尖上跳舞”

     对技术大腕宋冬雷来说,有关民营医院发展和管理的思考是煎熬,而临床上的手术则称得上一种安慰,因为医技的炉火纯青,让他有足够的资本充分享受“在刀尖上跳舞”的成就感。这点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手术来体现。

     前段时间,《医学界》总编辑陈奇锐成了宋冬雷的病人家属。陈奇锐坦言在岳父查出脑瘤后,第一想到的便是宋冬雷教授。由宋冬雷主刀的手术非常顺利,陈总编为此特发微信“脑瘤到哪儿做手术”,来推荐宋冬雷教授,并“感谢宋教授让我儿子可以让姥爷再陪二十年。”

     9月21日,宋冬雷又漂亮的完成了一例巨大脑膜瘤切除手术,发表图文微博:“又一个大大瘤搞掉了,不需要输血。这是做医生最大的乐趣和自我满足吧。”

    

     微博内容引起同行关注和艳羡,其中微博名为“神外凹凸曼”的同行感叹:“这么大个应该有中动脉包绕吧,那还能三个小时搞定,厉害!”甚至引得年轻医生想要拜师学艺,微博追问“宋教授,你跳出体制后,还可以带研究生的吗?”

     当然,对于他现在的主攻方向,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的手术和微创介入治疗,他更是得心应手,微信和微博上的许多病例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宋冬雷的临床技术业内尽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章滨云曾称宋冬雷为“搞脑子的专家!”而这个“专业玩血管的顶尖高手”,曾经在为医院管理工作烦恼时,甚至感慨:脑子好搞,比医院好搞。

     8月13号凌晨四点半,宋冬雷发了一条微博:

     夜深,醒来,回忆到德济医院一年有余的工作,开颅显微手术和介入微创治疗均已过百。双百病例中,多数为外地转来的复杂病例,治疗难度系数大。但手术死亡率为零,严重并发症率为1.5%,医疗纠纷为零,患者满意度99%。离开三甲大医院后,我的技术水平仍在进步,服务水平则大大提高。念及此,心中甚慰。

     “自由执业先锋”下期人物预告:

     傅一山,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今年7月正式加入“张强医生集团”。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号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身边有突发事件,可以加QQ:845693653爆料,新闻入选即奖励一季度纸质版《医学界》杂志。若您在行医路上有一些思考和感悟,欢迎给《医学界》投稿,投稿邮箱yxjtougao@126.com,一经录用,发布后每篇稿酬100-300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在页面底部点下

    这个图标,
给界哥一点鼓励;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