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急诊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014/9/29 医学界杂志

     提示: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请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医学界杂志”,添加关注后,发“140929”给“医学界杂志”查收今日的全部精彩资讯。

     导语:肖锋说,我很诧异,为什么目前国内很多医院把急诊科办成急诊楼、急诊医院,或院中院。当然这也是中国的特色,但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专业学科的独特功能在这里得不到充分体现。

     作者:沙沙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肖锋,美国急诊医学博士,目前任马里兰州立大学附属医院全职急诊科医生,中国和睦家医院特聘急诊医生。他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也是中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

    

     1991年原在北京协和医院做急诊科主治医生的肖锋,前往美国继续进行急诊医学的深造。师从世界公认的“心肺复苏学之父”,国际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创始人,彼得·萨法尔(Peter Safar)。

     将近十五年的美国急诊临床经验,让肖锋对美国急诊科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此,《医学界》专门采访了肖锋医生,让他和我们谈谈美国急诊科发展的现状。同时,我们也就急诊科发展的主题,很荣幸的采访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黄欢医生,看看他们对中美急诊科发展相关问题的看法。

     肖锋介绍,相比中国急诊科发展的不平衡来说,美国急诊科发展比较成熟。其原因很多,包括宏观,如:政策,体制,和法律等和微观,如:区域医疗资源差别,医疗和服务标准化,医生培训等。

     急诊科医生培养的标准化。最初美国急诊科也是由不同科室的医生到急诊室负责诊治各自专业的问题。1970年美国开始正式培训急诊科医生,培训时间为医学院毕业后3—4年。美国大概有160余所急诊医学住院医培训基地。每一个急诊住院医培训基地(包括任何其它专业的基地)都必须经过非官方的美国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审批和认证,目前全美有9200个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每一个基地必须严格完成ACGME设定的各专业培训中心课程,其使命是保证住院医师培训的环境和质量,使其毕业后能独立标准化行医。

     他们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审核标准,包括对住院医,培训基地和教员,及基地主任。每个专业都有系统有效的培训项目和内容,包括轮转科室,同时每三年要审核一次,急诊科也不例外。无论医学生是在美国的哪个地方接受住院医的培训,培训合格的住院医的临床水平都相差无几,都能够在任何地方独立行医。

     而我国急诊科发展就不是那么幸运了。黄欢医生告诉《医学界》。目前我国急诊临床医生的培养多是朝着急诊内科的方向,不是专业的急诊医生全面培养。急诊科一般都是轮转的情况,急诊医生不全是急诊科医生,而是急诊内科、急诊外科和妇科、儿科医生的构成。从别的专科调到急诊科的医生,无法全面开展急诊科的工作。

    

     科研评级、薪酬的困窘。肖医生介绍,美国医生大致分两类;纯临床医生和学术医生(academic physicians)。纯临床医生一般都在私人医院或诊所工作。他们的生涯很简单,只要把病人看好,对其它都没有硬性要求,如对其它方面有兴趣,则需要利用自己的时间,通常是没有报酬和学术头衔的,因为这些医生一般是按每小时支付薪水加上效益,只有临床要求,没有职称差别。所有的医生都被称为主治医生(attending physician)。

     学术医生则在教学医院工作,他们一般都是固定薪水制,在完成要求的临床工作外,都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及科里发展的需要担负教学,科研,社区,或学术组织的任务,按照成绩和年限晋升为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和教授(professor)。

     为鼓励医生参与临床外的学术活动,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都是有保障的(通过减少临床时间),并按临床时间支付薪酬。因此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在美国,不论你工作年限如何,所有医生都被习惯地称呼为“Doctor”, 而不是“教授”或“主任”。Doctor似乎是永恒的对医生的尊称。

     总之,美国临床医生和学术医生分的很清楚,看你想要什么。美国医生的流动是很普通的事。不像国内,对临床医生也有科研要求。我们许多科研医生选做科研是因为自己喜爱科研,对未知事情有好奇心,想弄个明白。当然他们也想当教授,到处开会讲学。

     我国却让职称评审成了阻碍急诊科人才进入,急诊科发展的一个壁垒。黄欢医生说,由于急诊医学专业在国内起步较晚,专业领域的科研积累并不深厚。与别的专科相比,急诊医学还未显示出自己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成就。科研平台低、科研选题少,以及过多的临床医疗任务,急诊科医生在科研实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这在如今科研份额占绝对重要地位的医师评价体系中,直接导致了很多急诊科医生职称晋升相对其他专科医生来说更加困难。职称高低直接关系到工资的高低。这种情况,无怪乎大家不会选择急诊科。

     说道薪酬,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是肖锋最终决定留在美国的原因。肖锋医生毫不避讳的说:“两国最大的差别是医生待遇方面。1991年我刚到美国,萨法尔教授看我工作学习都很努力,很快就支付给我差不多一个月3000块美金工资,而我当时在协和做主治医生时每个月工资却只有106块人民币。那时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还是1:10,这是300倍的差距。再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我决定留下来了。”

    

     急症治疗中心的分流功能。美国急诊科对患者只是做纯粹的初期的诊断和治疗,我们没有自己的病房、ICU、观察室。急诊科里全部都是专业的急诊科医生,没有急诊外科、急诊内科之分。急诊科收治的患者都会得到迅速的处理,能看好的就看好直接回家。需要转诊的就转到医院其他科室,需要留下来继续治疗的继续治疗。急诊科和其他科室之间衔接很恰当。

     而目前我国急诊科和其他专科病房之间转诊衔接存在一定困难。黄欢医生对《医学界》讲到,很多专科病房常常因为面对床位周转率、床位均次费用考核、一人多病、疑难重症等原因,而不愿、不敢收治急诊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急诊科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再加上原本的庞大就诊量,大医院急诊室越来越臃肿也就不足为奇了。

     肖锋介绍,美国法律规定急诊科不得拒收任何病人,和国内一样24小时值班制度,也导致了美国急诊室挤满了人。然而不那么紧要的常见病、多发病、小型外伤等不需要利用医院急诊资源的病人却占全急诊量的40-60%。

     因此,美国和中国一样,急诊科发展面临臃肿问题。于是市场催生了一种新生的医疗业态“急症治疗中心(urgent care centers)”。

     为了分流这些病人、节省急诊资源的考虑,“急症治疗中心”也就应运而生,使非危重病人多了一个选择。这样一部分的急症病人就被分流出去,缓解了急诊科的压力。肖医生说,从2010年的美国门诊、急诊和急症治疗中心的的就诊量来看,急症治疗中心和急诊科就诊量相差不大。

     美国急症治疗中心里面的医生也都是有行医执照的医生,不过在急症治疗中心就诊,不需要预约、等待时间也短,一般20分钟以内可以看到医生,花费的金额约等于急诊费用的1/6,或者更多一点。肖医生所在的医院,急诊科病人住院比例在40%左右,其他很多病人就经过治疗可以回家了。

     “我很诧异,为什么目前国内很多医院把急诊科办成急诊楼、急诊医院,或院中院。当然这也是中国的特色,但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专业学科的独特功能在这里得不到充分体现”,肖锋说。

     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独立于医院急诊科的急症医疗市场, 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分流机制。另外国内急诊科分诊问题正面临严峻考验,微博达人@急诊夜鹰,广州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王西富医生也在自己的文章中提过,科学的分诊流程可以加快病人诊疗过程、减低医疗风险。然而,这一全世界通行的急诊急救制度却在中国遭遇“执行难”。

     目前,我国多数医院采用“四级预检分诊”制度,按照患者病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4级,按照“急重优先”原则安排就诊。这个过程由分诊护士来完成,然而,大部分人对于分诊护士的病史询问和简短检查很不配合,对分诊护士的医疗指引也满不在乎。

     (肖锋:美国急诊医学博士,中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马里兰州立大学附属医院全职急诊科医生,中国和睦家医院特聘急诊医生。微博名为Dr_XiaoUS,微信公众号为“美国急诊临床经验荟萃”。)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身边有突发事件,可以加QQ:845693653爆料,新闻入选即奖励一季度纸质版《医学界》杂志。若您在行医路上有一些思考和感悟,欢迎给《医学界》投稿,投稿邮箱yxjtougao@126.com,一经录用,发布后每篇稿酬100-300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在页面底部点下

    这个图标,
给界哥一点鼓励;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