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群里走出的发明家
2014/10/21 医学界杂志

导读:对医生这群高智商、爱思考的人来说,著书立说或许已算不得稀罕事儿了,能发明创造才真正叫能耐。
作者:关月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你还记得那个发明听诊器的医生吗?就是那个出生于180年前的勒内克,一个身材修长、性情羞怯的法国医生。
1816年的一天,勒内克在院子里散步,他看见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把耳朵贴在长木棍的一端,倾听系在另一端的一颗大头针的轻轻的敲击声。“是否可以用这些装置来研究心脏病呢?” 勒内克不禁想到。第二天,勒内克在医院工作时,拿起一张纸,把它卷起来,用一根绳捆上,形成一个中空的筒,把它放在患者的心脏上听声音,于是,人类最早的听诊器至此诞生。后来,勒内克又用雪松和乌木做成一个木筒似的听诊器,这种听诊器筒长30厘米,外径3厘米,内径5毫米,由两节组成,便于携带。

你可以说勒内克是一个医生,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发明家。听诊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诊断方式,为医生诊治疾患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堪称造福人类,功德无量。
而自古以来,医生跨界玩发明就不是个例,虽谈不上普遍,但也绝对不罕见。不信?那就看看下面这些在发明路上越走越远的当代医生同行吧!
发明一:“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来”的套管针


发明者: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
呼吸内科的同事都看出来了吧,这是套做胸腔闭式引流术用的套管针。这套套管针有多好呢?据说某医院有幸获得、又不幸遗失这套限量版的套管针后,护士长下达死命令:“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来!”
我们来看看它的结构设计:内收弧状的三棱针头,锋利到即使腕力很小的女医生也能单手完成操作;棱面的选择巧妙避开对肋间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大大减少出血量;外套管纵向设计了宽2毫米侧缝,十分方便引流管由外套管侧壁分离。他还顺带着发明了配套的有可冲洗胸腔功能的1.2米长引流管,省去了胸腔引流管和体外连接管之间的接头,既实用、简单,又美观和舒适……真的太贴近临床应用了。
发明二:要走向世界的CHIAO胆道镜


发明者:番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乔铁
如果乔院长改行做发明,必定是发明圈里的大师级人物。自2008年始,他先后申报了963项国家专利,38项国际专利申请(PCT),获得675项中国专利授权……
“做发明真是魂牵梦绕、朝思暮想。蓦然回首,那‘梦’却在,灯火阑珊处。”乔铁说,刻意做发明,做不出专利。但只要脑子一有灵光,就马上实施。从实际手术中,他感悟着工具怎样改进,进而设计了更贴近临床的系列胆囊镜,包括三通道胆道镜、硬质子母胆囊镜、超声胆囊镜……
目前,乔铁发明的CHiAO系列医用内镜按不同批次可划分为五代产品,CHiAO内镜第一代产品已经通过国家质量标准及行业标准,顺利完成临床试验,并已投入生产正式进入市场。
发明三:可与“日本制作”媲美的口腔工具
发明者:解放军第359医院口腔医生吴占敖

节俭总是好的,瞧瞧,吴占敖医生的这个发明,起先不就是为省个1500元吗!
作为一名牙医,吴占敖平时使用的一种磨牙的工具是日本进口的,虽然性能不错,然而一旦损坏就没法修,只能花1500元买新的。为了省点钱,吴占敖琢磨着自己来做一种工具。
单位为他特配了一台小型车床。此后,吴占敖只要一没事就躲进“车间”,终于在第8年成功研制出了“口腔高速手机的轴承内圈拆卸工具”,并获得国家专利。他带着自己的第一项发明专利参加了2004年的口腔医疗器械展销会,大受欢迎。
据说吴占敖平时从不看电视从不应酬,最大爱好就是发明创造,目前他已经有八项国家专利在手。
发明四:“杨氏按摩棒”一挤,结石纷纷落
发明者:诸暨市人民医院特检科主任杨守和

想必泌尿外科的医生都知道,输尿管下端结石太常见了,并且结石通常都是卡在膀胱入口处(此处最狭窄),眼看着要掉下来,但它就是不掉,能咋办?
杨守和的办法是:上手,用手去顶。结果很好,病人的结石第二天就掉下来,并声称“不痛了”。不过,杨守和说有时手指够不着病人的结石,咋办?再三捉摸后,杨守和最终设计出了经腔道排石按摩器,并开展了《超声监视下输尿管下段结石挤按疗法》课题研究。如今,经腔道排石按摩器系列已获得国家专利,广泛应用于临床,被同行称为“杨氏按摩棒”。
发明五:专家赞不绝口的“新型排线盘”
发明者:武进医院副院长兼心胸外科主任吴伟敏

在置换心脏瓣膜手术中,最令医生头疼的是缝合人工瓣膜的几十根缝合线要一次对齐接上,有时要同时置换几个心脏瓣膜,缝合线就多达上百根,而手术时间有限,很容易忙中出乱。过去做这种手术,都是用钢丝弹簧排线盘,线嵌不牢,容易脱落,一滑落就难以找到原来的位置。2009年,吴伟敏查阅各种资料,用金属底座和摩擦力较大的梯形塑料卡线滑块代替钢丝排线盘,研制出新型排线盘,嵌上去的缝合线不易脱落,即使脱落了也很容易找到原来的位置嵌入。
当时,前来武进医院会诊的上海心胸外科专家对吴伟敏的这个发明不屑一顾,然而当他们一使用,不禁赞不绝口。如今,这个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新型排线盘,已被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许多大医院采用。……
嗨,正在看此文的你,是不是也用过上面提到的这些发明物,甚至认识这些医生?是不是跟小编一样,更加惊异于这些医生的临床思维与钻研精神,正是他们的一点想法,一个尝试,不断的坚持,才最终在某个方面方便了医生的工作,改善了患者的体验,在一点一滴地推动医学的进步。
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值得大家传阅。
最后,还想告诉你,号称“医学史上的三大发明”除了文首提到的听诊器,还有心电图仪和心脏起搏器——
心电图仪
是爱因索文于1903年发明的。1860年他出生于西印度群岛,1885年他取得了医生资格。他的第一项发明是弦线电流计。在弦线电流计中,在一个磁场的两极间悬有一根很细的镀银的石英丝。当电流通过时,石英丝便摆动到一定的位置。这种精巧的装置特别适合测量极其微弱的电流,例如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流。
当两位德国科学家发现青蛙的心脏会产生电流后,爱因索文决定研究人类心脏的电活动。
他发现,把电极置于病人的手臂和腿上,能探测到心脏向全身泵送血液时心肌发出的电脉冲。他还想出了一种用感光纸记录这种电流的绝妙的方法,这就是最早的心电图。
心脏起搏器
最先郑重提出在心搏停止时使用感应电脉冲是一位英国外科医生,他叫沃尔什。沃尔什是在186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个方法的。
十年以后,他的法国同事德布洛内在一篇论文中描述了用所谓的“电手”做的实验:医生把一个电极安在心搏停止的病人的皮肤上,把另一个电极握在自己的右手中。与此同时,用左手有节奏地轻压病人的胸膛,这样就会使心脏收缩。
在美国海军服役的美国心脏病专家海曼,于1932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有临床用途的心脏起搏器。他把它称为“人工心脏起搏器”。从此,一个新的术语被引入医学词汇。海曼的起搏器重达7.2公斤,从起搏器引出一根导线通到心脏表面,或是穿过一条静脉进入到右心室。
二次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起搏器的体积越来越小,可以安在病人的体内。起搏器内的一个电池提供的电流,能使它的使用时间长达十几年。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在页面底部点下
这个图标,给界哥一点鼓励;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