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过劳死,是文明的失败!
2014/10/30 医学界杂志

     导读:在文明法治社会里,医生的过劳死,在我看来,是文明的失败。

     作者:蒋荣猛 来源:北京也云感染论坛

     前不久,听中国好声音张碧晨唱《时间都去哪儿去了》,在动听处,会情不自禁流泪。如今,读到三位医生接连的噩耗,不禁感慨万千,医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会离你而去,金钱也会离你而去。你可以找回金钱,但你找回不了时间。

     说起医生,还是住院医最苦。看看他们一天的作息吧。

     8点,交接班(有的要求7点半就得把房查了)。

     8点半,查房,开医嘱,和家属谈话、签知情同意、各种操作,收新病人,不带停歇的就到12点了。

     12点,能吃上饭,就不错。很多时候是同事给带饭,饭菜用塑料袋兜着,看相自然没了,筷子甚至都可省略。有的医院服务不错尚且体贴医生的,把饭菜保温后送到病区,虽然种类少些,但至少还是热乎、看着还有饭菜的样子。

     饭后,是不是能歇会?有的医院下午2点上班,但对住院医来说,就跟没有一样。于是,有的医院干脆只给半小时吃饭时间。

     下午1点,看化验结果、记病程记录、写新病人的首次病程、大病历,接着查房、交待病情、做操作等等。能在正常下班时间前把这些活捋一遍,赶上班车回家,便是超强超常住院医了。

     如果外科医生,上起手术来,更是没玩没了。

     更多的时候,这些活显然总也干不完。18点,还是20点离开医院?医生们都在轮流的白夜班之间忘记了回家的时间,这都成常态了。

     如果赶上院内外会诊、科查房,注定是要加班的。准备查房资料、熟悉甚至背诵病历,至于那些病程记录的小活,只能见缝插针,把活干了。

     下了班,不管几点到家,好歹是回到了温暖的家,似乎终于可以和工作无关了。但这对医生却是奢侈,下了班,医生还在“上班”。大大小小的医生概莫例外。

     这就是一个住院医一天的时间。

     以一周计算,周末2天休和他们无缘,以一年计算,各种小长假、黄金周也和他们无缘。

     住院医级别的要应付一大堆考试,除什么阶段考核、外语、计算机、统计等等外,还要学习新知识,阅读文献、撰写论文。

     混到主治医级别的,也一样有各种考试等着,还要拿学分,论文自然是少不了,因为要晋升。

     等升到副主任医师,没有SCI级的论文、没有基金、没有获奖就别想继续晋升。

     直到混到正主任医师,好像才可有混的资格了。但如果在教学医院,还有副教授、教授等着呢,哪有尽头!

     好在中国还没对主任医师进行真正的考评,至少目前没把这个漏洞给补上。如果拿论文、SCI、科研基金等指标每隔3到5年考核一番,主任医师也不好混了。

     于是,住院医般的小医生除了工作便是学习,而教授级的大医生要么忙于应付各种会议,四处手术,便是到处讲学。不但小医生的时间不属于自己,大医生也同样是身不由己。大家在快速路上奔驰,节奏怎么也慢不下来,走路急匆匆,说话语速快,嗓门高,永远是忙忙碌碌的模样。就是不肯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有的人说,不肯爱惜自己的人,怎么可能会爱惜他人。

     医生在这样的快节奏中,作为医生衣食父母的病人该作何想?

     昨天不分青红皂白转发几条微信,其中包括《健康报》的,因为觉得它发出了医生的心声,说得好。没想,昨晚,便有院长辟谣说,这个告全国医生书并非出自他们医院,还说要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云云。

     这个声明出来的好没道理。有人说,你保持沉默,做个顺水人情,不是挺好!可他偏偏要突然板着脸冷冰冰的说法律,不知道他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难道医生就该将周末、节假日奉献?

     说到这里,想起国内医院办院的一些理念,却鲜见提及员工的满意度。既然医院管理者都不考虑员工的感受,又何谈让医生护士们从过劳中修复呢?

     在文明法治社会里,医生的过劳死,在我看来,是文明的失败。

     (原标题:他们的死去是文明的失败)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