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江到戈壁滩的上海医生
2014/11/26 医学界杂志

边疆的胡杨树
援疆的医生还是医生
乌鲁木齐,北纬43度,东经87度,与在东八区的上海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差。北京时间8点半左右,是邹世恩现在每天起床的时间,但这个时候,天还是黑的。简单洗漱过后,他穿过榆树下的小道,从医院家属院区步行到医院上班。
医院是10点上班,邹世恩一般在9点半就到科室,跟进手头上患者的病情情况,接着开始查房。
“出乎意料的是,我被分到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是家非常好的医院。就工作而言,在这里和在我原单位并没有很大的不同,都是干医生该干的活。不过这里的临床工作更有挑战性。”邹世恩介绍说,由于上海的基础妇幼保健系统相对完善,降低了各种凶险的产科并发症的发病率。“这里多次妊娠的产妇较多,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气候原因,子痫前期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比较多,需要剖宫产的情况就多了,也容易发生凶险的并发症。”
而这边的医生,在临床问题的处理上非常稳健,这让邹世恩产生了疑惑:“如果是下面地州的医院,我还能给予指导。但临床能力这么强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怎么还让我来支援?”
我来新疆做什么?离开新疆时我又能留下什么?--这可能是每一个援疆干部都会不断反思的问题。告别亲友,搁浅手头上或常规或紧要的工作,横穿几千公里国土,如果付出了这些却不能留下些什么,就太对不起自己这一年了。
很快,邹世恩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
“这边的学习氛围不够。我做的一件事,是建立医生们的业务学习机制。目前是两周一次,学习文献、临床新指南,疑难病例、罕见病探讨,跟进学科新进展。”邹世恩希望通过建立长效学习机制,自上而下地拉动医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下面各地州基层医生的临床技能。
而他做的另一件事,是提高科室里的科研能力。这里拥有内陆省市鲜见的疑难杂症,是非常好的病例样本库,但科室的科研基础较薄弱,邹世恩希望通过自己在红房子医院做科研的经验,补上科研这块短板。
找到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只有相信自己确实是有用的,才能稳下心来开展工作。现在,邹世恩已经很适应自己的工作了。

自治区钱智付主席与复旦大学援疆干部合影(左三为邹世恩)

复旦大学新疆校友会(前排右一为邹世恩)
一样有医患纠纷
“大多数援友,都会经历一个心理活动的转变。因为这几年发生的一些事,让内地人对新疆的印象不太好,我们刚去的时候,也有些恐惧。”
但到新疆后,发现当地的气氛并没有预想中的紧张。孩子们该上学的上学,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只是路上,每隔几百米就站着几名武警。全副武装的武警既让人心安,又悄悄提醒着人们这里的不寻常。
“待得久了,就感觉还好。只是晚上的业余活动少了许多--不太出去逛街,通常就待在医院宿舍里。但白天还行,可以出去玩,或看看电影。”
“这里的人,是极好的。”邹世恩笑称自己“这个人,感情的阈值较高,不太容易被感动。但当地人真的都很淳朴,科里的人事关系也很简单,没有大医院里的那种分派、站队,大家都很齐心协力。”“这里的人很放得开,不会想那么多、计较那么多,不过在聊天时,有些宗教问题要避开。”
这是他认为新疆人不一样的地方。至于一样的地方,则太多了。对此,他笑道:“新疆的医院一样会有医患纠纷,也有医闹,你觉得我们会有多大差别?”
下班之后
下午7点是医院下班的时间,和在上海医院一样,邹世恩通常会加班一小段时间,到七点半或快八点的时候才离开科室。
“我刚来时是9月份,晚上8、9点的时候,天都是亮的。这种感觉很新奇,因为在上海,天很早就黑了。”
下班之后,在上海难有时间好好欣赏的黄昏里,邹世恩或去附近羊肉馆吃饭,或去与医院一街之隔的超市里逛逛,买些食材自己动手。由于下班比较晚,离开科室时,医院食堂通常都没有饭了。好在医生们能用手术刀,也能用的了菜刀。“但还是不太习惯,毕竟医生的工作都比较忙。我们更经常出去吃。好在新疆这边,各种小吃美食很多。这里的羊肉、水果,都非常非常棒。”
除了美食,同样让他赞不绝口的,还有新疆的美景。有空的时候,他喜欢去戈壁滩。
“茫茫无际的戈壁、草原,整个视野里都望不到边,感觉心境一下子被打开了。”
邹世恩感慨道:“在这里苦是苦,但也是一种很难得的经历。重新适应环境,认识新的人……不过还是想家,这是一定的。”邹世恩笑道,自己现在就盼着春节回家,可以好好抱一抱自己的女儿。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与界友们一起互动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