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CI:医界大佬们终于怒了!
2014/11/30 医学界杂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 胡大一

     SCI的引进虽对我国科研和学术发展与国际接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教育科研基金奖励评审、职称晋升、院士评审、学校医院重点学科评定等所有体系都被套牢在SCI的枷锁上,则导致了国内学风浮躁、科研造假成风。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学校和医院,更不在教师与医生,而在国家层面科教研评价考核体系的顶层设计。就业机会、职称晋升应多样化、有多条路,让每个人扬长避短。评价体系要让教师和医生在社会上受到尊重,有体面的收入,不必给他们发SCI的压力。即使是从事科研的研究员的成果与职称评定也不必唯SCI。若仅以SCI论英雄,对那些整天埋头苦干,尽心尽力救治病人,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技巧去撰写和发表SCI论文而得不到晋级、奖励的人是极不公平的。这样做的后果,是从根本上颠倒了医疗、教学与科研的主从关系,破坏了正常的医疗、教学秩序。

     靠SCI评价医生,与医学本真大相径庭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凌 锋

     医生不是一个物件,不可以简单地用分值来衡量。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但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必须有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要有对病人生命健康的高度责任感。如果没有这些,即使他发表了再多的SCI论文,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是一位好医生。以论文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医生好坏的标准实则与医学的本真大相径庭。不仅达不到评出优秀医生的目的,反有把医生拖入“灵与肉分离”的冰冷深渊之嫌,最终会贻害广大患者及医生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光靠SCI来评价医生,本身也是一种懒政。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科学共同体,由一群社会美誉度高、风清气正的科学家来评价医生。

     SCI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教授 何权瀛

     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中出现了一股SCI热,人人忙于发表SCI论文,由此引发了重SCI、轻医疗、轻教学的不良倾向。大中型医院、医学院校中的医生或教师在评定职称时将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作为重要量化指标加入总分中,不达标不能晋级。而在国内,个人职称又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许多单位还实施SCI论文奖励制度,发表一篇SCI论文,少则奖励几千元,多则上万甚至十几万元,其导向、刺激作用十分明显,俨然已成为医学院校和医院鼓励科研工作的指挥棒。

     尽管我国学者在国外发表SCI论文不少,但真正获得好评的并不多,有的甚至是滥竽充数或垃圾SCI论文,发表后无人问津。更令人吃惊的是,近年来我国SCI论文爆炸性增长,医学创新却十分不足。我国97%以上的化学药、90%以上的生物药都是仿制品。由此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由此可见,科研业绩不应仅仅体现为SCI论文,更应体现在质量和创新上,而且必须深刻挖掘SCI崇拜背后的内在机制,重建学术规范和自信。前几年新加坡学者曾发表论文批评我国学者迷信SCI,他戏称SCI已经成为“Stupid Chinese Idea”。而我认为,更确切地说,现在中国的SCI已经演变成“Stupid Chinese Injury”。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曾经指出SCI崇拜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学术腐败导致评价的公正客观底线失守以及学术自信心的缺失,以至于必须借助洋人的评价标准来评估本土的学术水平,因而我们必须深刻挖掘SCI崇拜背后的内在机制,重建学术规范和自信。

     亲爱的界友们,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请配合我们做个小调查吧,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2015年,您希望我们为您多做些什么?》的调查,小编在这里谢过啦~

     【说出你的故事】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故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