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艾滋病最近的医护们
2014/11/30 医学界杂志

    

     最惊险的入院

     张仁芳主任回忆起自己接手的最惊险的一位患者,仍心有余悸。

     “那是一位发热的患者,我们收治后,护士给他打了一针。由于是刚入院的患者,又是刚得知自己被感染的一个年轻小伙子,我们的护士比较担心,打完针又跑去看他。”

     病床却空了,洗手间被反锁。护士敲了几下门,察觉到一些不对劲的声响,从门上的百叶窗望下去——发现地上全是鲜血!

     “不好了!病人自杀了!”护士惊呼起来。

     科里的医护人员马上赶来。好在其中一位患者是部队出身的,身手不错,用两把剪刀把门撬开了。而门内的情况让人惨不忍睹:病人的手臂上遍布了刀痕,脖子上也割开了很长一道口子,同时一边哭着一边用头不断撞墙。

     “到处都是血,病人还在哭着,情绪很不稳定。我们医生护士,大部分都是小姑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一时间都手足无措。”张主任回忆道。后来是在全副武装的保安和麻醉医生的帮助下,将患者静脉麻醉了,再进行抢救。“那次真是太惊险了!”

     张医生介绍说,入院的病人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刚知道自己病情的,这类病人往往很恐慌、很焦虑,另一种则是老病人,对艾滋病有了比较理性的认知,对自己的病情也接受了,而这类病人往往很温和,容易相处。

     最可爱的病患

     与外界对艾滋病患者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在护士小瑜眼里,再也没有比自己科室的患者更可爱的病人了。随着艾滋病生存期的延长,科室里的病人们进进出出,到最后大家都成了老熟人。许多病友再入院见面,都能叫得出名字,病友之间还建了朋友圈,一起分享用药心得。而这些过了心理调适期的患者,对医生和护士,更是非常地友好真诚。

     刚入科时,有次小瑜要为一位患者拔输液针头,突然发现治疗小推车上的手套没了,当时想,再跑去拿手套戴有些麻烦,就直接用手拔了。患者手背处有些渗血,小瑜便想用棉球压一压。患者却急忙阻止了她:“不用你来不用你来,万一感染了就不好了!”最后患者让隔壁床的病友帮忙了。

     “他们比我还担心,怕我被感染了。”小瑜感叹道。“这些患者他们是真的关心我们。有时候看我们心情不好了,还会逗我们开心。可能是由于外界的不理解,他们许多话都只能闷着,所以对着医护,都特别有倾诉的需求。不管他们在外面是怎样的性格,到了这里,或多或少都会变成话唠。”

     和其他医院一样,公卫中心的医护们每年也会发生一些职业暴露的情况。十天前小瑜在给一位艾滋病患者扎针时,不小心划伤了自己的手。由于医院在8小时内就为她安排了药物阻断治疗,所以小瑜并不担心自己会被感染(24小时内及时服药可有效阻断感染)。只是她没想到,一般人阻断药物的副反应都比较轻微,她却很敏感,用药前三天,呕吐、腹泻等强烈的胃肠道反应让她根本吃不下一点东西。

     “吃什么都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怀孕了。说实在的,发生如此严重的副作用,专家们都说是极少数的,但我运气不好,撞上了……”

     现在身体已经逐渐恢复过来的小瑜回忆起自己刚开始用药的那段经历,笑道:“一些患者知道我发生职业暴露后,都为我打气。平时患者之间都会互相提醒用药。现在一到时间,他们也会短信我:哎!该吃药了(阻断用药需维持28天)。我们的患者,真是非常可爱的一群人啊。”

     最无奈的接诊

     和小瑜一样,医生们也都觉得科里的患者容易相处。张仁芳主任为此笑着解释:“我们接诊的不少患者都是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有些患者可能在外面被许多医院婉拒了,才找来我们医院,所以一旦被收治入院,他们首先就会有一种感恩的心理,对医生护士的态度都会特别好。所以我们这里的医患关系,会比一般医院和谐哦。”

     但同时,科里的宋炜医生却有另一层无奈的感悟。

     “虽然现在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和理解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许多人、甚至医务工作者,还是无法完全摘下有色眼镜。我们接诊的许多患者,他们并不是因为艾滋病和相关的机会性感染才入住的,而是很多其他学科的疾病,比如心内科的,比如内分泌科的,而他们发病时找到其他医院,却因‘没有床位’、‘没有诊疗条件’等种种托辞无法得到应有的诊治,最后来到传染病医院。”说到这里,宋炜医生有些哭笑不得:“可是这些病的诊治并不是我们的专长,我们医院并没有这样的分科,往往需要找外院的专家来会诊,这就让诊疗过程变得很复杂。”

     而最无奈的,是一些车祸、心梗的急诊患者,由于转诊而未能得到及时的抢救,在转诊的途中,就离世了。

     “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国外那样,艾滋病患者能和其他患者在同一家医院、同一间病房里接受治疗,这样,我们的艾滋病宣教才算做到位了。”

     穿着最“保守”的医院

     作为一个传染病医院,到底还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军规”:不能穿露趾凉鞋,不能穿裙子——因为难免会磕到、碰到皮肤,在这里,一些小细节的不注意都有可能带来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而在艾滋病科打拼多年的医护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诊疗与护理方式。如护士们每天用的小推车就与其他医院不同,在车头多了一个花泥土,输液后针头不必再插回输液袋上,可直接扎到花泥土里,避免了误伤自己的几率。

    

     带有花泥土的小推车

     而这里的医护们,尽管穿着最保守,思想上却最新潮:在“恐艾”心理蔓延的时候,他们最先伸出了手给予救治;在有“同志运动”之前,他们率先接纳了这个群体并给予安慰;他们不忌惮吸毒的患者,他们同情被孤立的患者,他们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友善的医患关系,费用减免的抗病毒药物,使这里的医生们更接近纯粹行医。张仁芳主任笑道:“常常有患者出院时对我们再三道谢,说谢谢医生、谢谢护士。我就对他们说,不用谢我们,其实我们只能陪你们走一小段路而已,艾滋病的治疗是终身的,你们出院后还是要按时吃药、按时随访,学会自己陪伴自己、战胜自己。”

    

     “您的生活习惯、服药感受、家庭情况均关系到治疗效果,所以,请让我知道。”

    

     长长的走廊挂满了出院患者送来的锦旗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亲爱的界友们,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请配合我们做个小调查吧,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2015年,您希望我们为您多做些什么?》的调查,小编在这里谢过啦~

     【说出你的故事】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故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