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青年医生》中的亮点
2014/12/4 医学界杂志

    

     看到《青年医生》面临如此之多的吐槽,六六在微博上为其抱不平,说“不要吹毛求疵,看内容,看内容。”“急诊室女超人于莺”也在微博上发文称“一部电视剧好看就行,适当地犯点常识性错误没必要揪着大做文章。”确实,《青年医生》定位医疗剧也好,定位青春剧也罢,其中心语还是落在了一个“剧”字上,既然是剧,就必然不可能像纪录片那样,百分之百还原真实场景,夸张和做作业也在所难免;既然是剧,看的就是电视剧的情节和内容,而非专业性的知识。

     不得不说,作为一部青春励志医生剧,《青年医生》还是可圈可点的。

     首先,从导演赵宝刚说起,赵宝刚擅长拍青春剧,他导演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等青春剧都反响甚好,面对如此多的吐槽声,他本人也称《青年医生》是一部青春剧,不是医疗剧。不管赵宝刚导演本意是将《青年医生》拍成青春剧还是医疗剧,他至少敢于尝试这个新领域,也许这第一步并没有怎么跨好,但是如果大家能对其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鼓励尝试,而非用口水浇灭其积极性,可能将来,能有更精彩的、更纯正的医疗剧登上荧屏。

     其次,《青年医生》也在医学人文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耐人寻味的台词。“生生死死都是眨眼的问题,有时候医生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死从来就不是生的对立面,生死是一对好邻居,因为有死,生才有意义,因为有生,死才有价值。”“我只要求你记住一点,只要你穿着这身白大褂,你就要对生命负责任,如果你做不到,就请你把它现在脱下来。”《青年医生》用自己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看似浮夸的病例、借助并不严谨的情节内容,向社会宣扬爱与坚持、信念和责任、希望和梦想。而后者,才是一部电视剧真正的看点。

     再者,在当今医患矛盾尖锐的时代,赵宝刚导演并没有避讳,努力尝试着在荧屏中寻求解决医患矛盾的方法。举一个剧中例子,家属因为对青年医生的不信任,犹豫迟疑,不肯签署同意书,而最终耽误一位心脏病老人错过了四个小时黄金抢救期,遗憾离开了人世。剧本详细交代了家属的各种拖延,母亲关键时刻不做决定,而是一遍遍打电话给忙着开会的儿子,要他拿主意;儿子担心开刀风险太大,又怀疑医生不够专业,满世界向其他专家咨询。剧中海归医生沈青川在后来说道:“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和家属之间的谈话更像是一场基于自我保护的讨价还价,而却忘了疾病本身。”虽然这段情节,巧合颇多,但也映射出了在当今医患矛盾尖锐的压力下,医生行医如履薄冰,使得原先共同处于对抗疾病的医患彼此怀疑。

     当然。吐槽并不代表不爱,就像春晚,年年吐槽年年看,《青年医生》在如此争议之下,收视率仍能居高不下,必然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出现低级的错误还是不应该的。就拍摄方来说,是不是该在编写剧本时多一点严谨,在拍摄过程中多一点细心,在后续修改中多一点洞察力? 正如“急诊室女超人”所言:“一个好的医学顾问,从审剧本开始,到现场跟拍,到最后审片,缺一不可。”如果医疗剧从一开始编剧时就有实际参与医学顾问(不是挂名),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常识性的错误了。作为观众,在吐槽和拍砖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

     在此,我们还是恳请和呼吁更多的影视界人士将视线投向我们的医疗行业,因为这个领域值得挖掘的故事太多了,因为这个领域太值得关注和理解了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号原创,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看完文章有话想说?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与界友们一起互动起来吧~

     【说出你的故事】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故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