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指数:一个神奇的指标
2014/12/31 医学界杂志
导读:糖尿病人对于饮食一直是相当“计较”的,当然控制饮食或者说是选对食物也是控制血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碳水化合物与心血管风险及胰岛素敏感的相关性方面,叙述血糖指数这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编译:兔儿伞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血糖指数,是指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食物可以使血糖不同程度升高的数值(其量化标准是根据50克碳水化合物与50克葡萄糖相比,血糖在2小时内增加的数量)。例如,一个香蕉和一个苹果,若二者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食用后,香蕉可以使血糖升高的更多;煮熟的番茄比煮熟的胡萝卜更能升血糖。因此,有人就将血糖指数作为一个突入点,甚至用血糖指数来标签生产的食物,并由此达到推销的目的。那么,血糖指数究竟可不可靠?目前尚无明确定论,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实行多谷物、多蔬菜、多水果的健康饮食的人群来说,是不是有必要考虑血糖指数,更需进一步推敲。
之前曾有临床试验报道称,低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饮食对胰岛素敏感性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均有影响,还可以减轻体重,并将其用作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之一。
而一篇12月17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文献显示,低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并不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或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Frank M Sacks(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博士)为主的研究小组利用相同的饮食方法,设计随机临床试验,旨在研究膳食总碳水化合物血糖指数对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的关系。试验由163名超重(BMIs≥25kg/㎡)成人参与,他们都不患有糖尿病,并且收缩压控制在120-159mmHg之间,均给予四次完整饮食,包括正餐,零食以及含有卡路里的饮料,每次5周,要求每名参与者至少完成两次饮食研究。如此一共设置了四个试验组,分别为(1)高血糖指数(65%),高碳水化合物饮食(58%能量),(2)低血糖指数(40%),高碳水化合物饮食,(3)高血糖指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40%能量),(4)低血糖指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这些指数都基于健康饮食标准同时防止高血压发生“DASH”)。历时两年又八个多月的时间,完成5个主要的指标统计:分别为胰岛素敏感度(即口服糖耐量实验中胰岛素和血糖水平曲线下面积)、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脂(TG)的水平以及收缩压。
试验结果发现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组中,低血糖指数组(2)较高血糖指数组(1)胰岛素敏感度从8.9降低至7.1个单位,LDL从139mg/dl升至147mg/dl,对HDL、TG和血压并没有影响;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低血糖指数组(4)较高血糖指数组(3)除了甘油三酯从91mg/dl降到86mg/dl,其余指标都没有影响。在主要的食物比较中,低血糖指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高血糖指数、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组相比,除了甘油三酯从111mg/dl降至86mg/dl,对胰岛素敏感度、收缩压、LDL、HDL都没有影响。
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在此次随机临床试验中,含有低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和含有高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饮食比较,并不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度、血脂水平和收缩压。特别是防止高血压饮食,这种本来已经比较健康的饮食前提下,用血糖指数来选择特定的食物,或许并不能降低患心血管风险和提高胰岛素敏感度。
然而,Robert H Eckel博士(丹佛科罗拉多大学,内分泌代谢疾病和糖尿病专家)评论说:“血糖指数很有可能与糖尿病患者仍然相关”,“食物含有相同的碳水化合物但他们升高血糖的能力却大不相同。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还强调,“除非是糖尿病患者,不然对于一般人而言一味追求低血糖指数不如强调整体的饮食模式。巧合的是,如果该饮食有益心脏健康,血糖指数会相对较低。”
原文作者:Frank M. Sacks, MD; Vincent J. Carey, PhD; Cheryl A. M. Anderson, PhD, MPH; Edgar R. Miller III, PhD, MD; Trisha Copeland, MS, RD; Jeanne Charleston, RN, BSN; Benjamin J. Harshfield, BA; Nancy Laranjo, BA; Phyllis McCarron, MS, RD; Janis Swain, MS, RD; Karen White, MS, RDN; Karen Yee, MS, RD; Lawrence J. Appel, MD, MPH
文章编译自:Effects of High vs Low Glycemic Index of Dietary Carbohydrate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Insulin Sensitivity.JAMA.2014;312(23):2531-2541. doi:10.1001/jama.2014.16658.
本文由“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原创编译,转载须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调查来了~亲爱的医生们,您现在所在的科室,是您当初学医时所向往的吗?如果再给您一次机会,您会选择现在的科室吗?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调查,让穿越来得更猛烈一些,让我们再回去看一看最初的梦想吧~
说出你的故事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故事。
打赏界哥界妹~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