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医院之路为何失败?
2015/2/16 医学界杂志
导读:“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和美国的差距在5年-50年之间,平均来说相差二、三十年。”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
早在2014年7月创办医生集团之前,张强早已有过类似的尝试--2010年底,他曾参与在美国筹办国际性医疗集团FrontPoint Medical Group,召集国际一流医学专家,打造高端医疗和医疗旅游平台。这一项目的合作者就是张强当年的老师、著名美籍医学专家方明。
方明1988年取得浙江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硕士,其有关癌症的课题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卫生部颁发的国家级奖项。后赴美攻读医学博士并进行博士后研究,是具有三家世界顶级医疗机构工作和训练背景的华人医生(注:哥伦比亚大学病理科、耶鲁大学Norwalk及纽黑文医院大内科、哈佛大学Brignham & Women's Hospital消化及肝病科)。
方明自1998年以来一直担任其家乡浙江台州医院的高级顾问。对于中国医改,他的基本观点是:“国家包办不成功、百姓不受益,而应该让市场来释放这一朝阳产业的活力。”
2014年底,方明在回国度假期间接受了《医学界》的专访。
美国医生集团镜鉴
《医学界》:医生集团是个舶来品,能否介绍一下它在美国的基本情况?
方明:美国最大的恺撒医疗集团(TPMG),于二战中脱胎于一家独立诊所(Clinic),由一位快艇老板Kaiser创办。发展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覆盖美国8个地区、9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有16.4万多员工,其中有1.5万多名医师,4.5万多名护士,医师中有一半为专科医生,一半为家庭医生,有会员近900万。从资产来说,恺撒集团可以排到全美25位左右。
美国医生集团的形成有的以地域为边界,有的以专科为纽带。总体趋势是医生集团越做越大,加入的医生也越来越多,现在全美只剩下很少量的诊所。
《医学界》:在医生集团中,医生、医院和集团这三大不同的主体之间关系如何?
方明:医生集团是公司性质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都有;医生是医生集团的雇员,一些参与创办者则成为医生集团的合伙人;医院是医生执业的平台,一般来说是非营利性的,也有少量营利性医院。
由于执业医生是营利性的,为了防止self-interest,有些州不允许医生成为医院的雇员。通常而言,护士是医院的雇员,由于他们不拥有病源,一般不存在利益关系回避问题。
美国的医生社会地位很高,工作的独立性很强。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患者是通过医生而不是医疗机构来转诊的。(在某些州,医生集团也可以拥有医院。)
《医学界》:美国医生集团的赢利模式和利益分配状况如何?
方明:医生集团一般有医保覆盖,保险公司从会员的医保费用中扣除一部分定额的professional fee,作为医生集团的主要收入,像凯撒集团就是这种。另有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医生集团签约医保网络之外的病人(out-network)和自费病人。
医生和医生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模式,根据其相互关系而不同。如果医生是集团的雇员,将根据其职责和绩效,从集团领取工资(fee-for-service);对于一些精英医生(elite)或者是医生集团的合伙人,他们提供高端的医疗服务,甚至可以随叫随到,他们可以和医生集团相互约定不同的分配方法,比如一种办法就是各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但共同分摊集团层面的固定成本开支。
另外,医生和医院之间也存在结算关系,就医生的technical fee会有一个分成。
中美医疗差距5-50年
《医学界》:张强医生集团在国内尚属首家,你觉得医生集团的发展前景如何?
方明:这肯定是一个大方向。2002年时任卫生部副长黄洁夫访问哈佛医学院时曾发表演讲,指出美国医学和医疗业的发展就是中国要学习借鉴的路。
美国也曾大造医院,后来证明这是失败的。医院造大之后成本上升,给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病人也很不方便。认识到这一点后,美国的医疗业作出了改变,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医院就从1500张病床缩减到1200张,前面提到的凯撒集团,多为100-250张床的小型医院。
真正高水平的医院是综合性的医院,而未必是规模大的医院,因为综合性医院有学科之间的支持和医生团队的配合,能够把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才能把医院做稳做大。如果医生集团做好了,相信会在知识、技术和效率等多方面获得提升。
《医学界》:中国要发展医生集团,难点会在哪里?
方明:主要难点是政策性影响。具体而言包括医生怎么从体制里出来?这一块的市场如何培育?等等。这些有赖于医改的推动。另外可能有一种担心认为医生集团都是高端的,一般人享受不起,其实不然,美国就有专门服务于社区的医生集团。
《医学界》:你觉得中美医疗行业的差距在哪里?
方明: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和美国的差距在5年-50年之间,平均来说相差二、三十年。各国医疗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在相关的学术会议中:美国召开的各科学术年会一般是全球性的会议,代表国际最高水平,欧洲则有很多区域性的会议,各自的地位一目了然。
美国医疗业做得强,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很早就开始推动循证医疗的发展,这不仅是知识和技术的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比如临床路径,有了这个管床医生就可以直接处理患者的状况,不需要等到第二天主任查房。又比如,肝移植手术中美都能做,差距在于术后的存活率,美国肝移植手术患者5年存活率高达80%,这就是差距。
另外美国医疗业的第三方服务也非常发达。举例来说,他们对医院的评价,完全由独立的第三方《新闻周刊》(《Newsweek》)来主持,选取技术难度、患者反馈、医疗事故比例等指标,结合问卷调查来进行,完全是市场化的操作。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更多医疗产业报道,请关注“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