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陈静瑜:器官浪费令人心痛
2015/2/28 医学界杂志

    

     导读:“正常情况下,一个自愿捐献者可以捐献8个器官,1颗心、2个肺,1个肝,2个肾,2个眼角膜,但从2014年的数据看,这8个器官里,只有2.5个得到了利用,另外5.5个都浪费了。”

     作者:郑华菊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陈静瑜: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肺移植中心主任

     例法国大学生捐献器官救助中国患者的事件成为热闻。

     22岁的法国小伙小奥,春节期间在中国因车祸脑死亡,仓促赶到中国的父母决定捐出儿子的器官,2月24日(大年初六),小奥的一个肝、两个肾、一对肺共帮助4位中国人延长了生命。

     无锡肺移植中心的一位患者有幸等来了小奥的一对肺,全国人大代表、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向《医学界》介绍,这位幸运的患者来自内蒙古,57岁,重病呼吸衰竭肺气肿病人,之前已经推入ICU上呼吸机了,“我这位病人确实幸运,如果没有小奥的供肺,现在就很危险了。”

     此外,小奥的肝和肾分别被移植给了一位50出头的终末期肝病男患者,一位30多岁和另一位40多岁的男性尿毒症患者体内。

     “这是中国把公民捐献作为器官供体唯一来源以来,第一例国际友人在中国的器官捐献。”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说,也正因此,引起了更多媒体的关注,“今天下手术后,包括《新华日报》《现代快报》记者都来采访”,陈静瑜说,但他还是希望通过《医学界》,谈谈这起事件带来的医疗角度的思考。

     法国器官捐献率很高

     这起事件里有几个细节反映了法国器官捐献水平非常高。

     首先,小奥的器官捐献,虽说是父母替他做的决定,但也可以说是他本人的意愿,因为在法国,生物伦理法规定,如果公民生前没有通过任何形式表达过拒绝捐献的意愿,则视为同意死后捐献器官和组织。

     其次,小奥亲属的做法反映了法国公民的捐献意识很高。小奥父母及哥哥原本准备带小奥回国和亲人见最后一面后再捐出器官。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对小奥来说太危险,一旦在飞机上心脏停止跳动就无法捐献器官。最终,了解到可以在中国捐献器官时,小奥家属立即决定就地捐献。

     第三,法国器官捐献率百万分之30左右,中国器官捐献率百万分之1.24,几十倍的数字悬殊背后,说明中国器官捐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公民器官捐献才起步

     在陈静瑜看来,中国从2015年1月1日停止死囚器官使用、而鼓励公民自愿捐献器官将是促进中国器官捐献增长的一个契机。

     作为一个移植专家,陈静瑜自称很拥护这项新规,原因有二:

     第一,陈静瑜在国外接受到的器官移植培训,都是心脏死亡、脑死亡病人捐献来做的。“以前技术不成熟就不说了,现在我们这套移植技术已经完全成熟,有这个能力来做了。”

     其次,中国在公民器官移植工作这块做得比较晚,政策、法律法规都不是很完善,很多时候都依赖死囚,“很多国外专家因此对我们有不同看法,甚至包括我们同行有时参加国外相关的医学大会、发文都被拒绝。”

     新规虽好,但短期带来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对陈静瑜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无锡市肺移植中心今年的移植数量会骤降吗?

     2014年,陈静瑜的无锡市肺移植中心做了104例肺移植手术,名列世界第五,亚洲第一,中国70%都在他那里做的。但在这104例手术里,只有10个病人是用了公民自愿捐献的器官,占比不到10%。

     “停止死囚捐献,必定在短时间内给手术数量带来影响,但可以克服,今年我已经用了5个器官捐献的肺移植,如果全国网络分配系统完善、肺源维护好我们的肺移植不会下降,长期看还会增加。”陈静瑜说。

     器官维护大有空间

     陈静瑜的自信来源于中国器官维护方面有很太大的进步空间。

     2014年,全国自愿捐献器官的病人共有1699个,“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可以捐献1颗心、2个肺,1个肝,2个肾,2个眼角膜,可以救8人。但去年全国只做了4548个移植手术,什么意思?即一个捐献者的8个器官里,只有2.5个器官得到了利用,另外5.5个都浪费了,这里面浪费最大的就是心脏和肺。”陈静瑜向《医学界》分析。

     据陈静瑜介绍,造成如此大量浪费的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心脏和肺器官的国家数据网络分配系统不够完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两个器官的维护工作没做好。

     “很多医院开展肝和肾的移植,对这两个维护会做得好一些,而对心脏和肺就不行,尤其是肺,通常脑死亡后需要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呼吸机会加重肺受损。”陈静瑜说,国外脑死亡患者48小时内会捐掉器官,中国则一般需一个礼拜左右,这也是导致肺器官受损的原因之一。

     “但这次小奥的肺器官维护算是个例外,因为邵逸夫医院肺器官维护做得非常好。”陈静瑜介绍,由于跨国捐献器官的手续比较繁杂,所以虽然小奥是17号发生脑外伤,但24号才完成捐献。在长达8天的时间里,小奥的肺部几乎没有感染,“按照我们的经验,别说8天,甚至3天就已感染不能用。所以,假如病人和医生提高维护肺的意识和技术,供肺的使用率也随之提高。”

     陈静瑜介绍,在国外,只要是自愿捐献器官,原则上即认为要全部捐出心、肝、肾、肺等。所以国外一旦有一个潜在供体,医院即有责任尽心维护好各个器官等待移植专家来获取器官。而国内目前只对肝脏和肾脏的维护相对好。“我们今年一定要把这些配套工作做起来,邀请相关医学专家写出相关供肺标准和维护要求,要求包括器官移植协调员、ICU医生在内的医护人员学习,指导他们维护好器官。”

     一个人大代表的努力

     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即将召开,作为一个当了10年的人大代表,陈静瑜今年准备着重提出促进器官捐献顺利开展的相关议案,“主要是建议有关交通,包括空运、高铁等运输部门,全力支持中国器官事业,必要时开通紧急绿色通道,做快速安检,快速上飞机,最大程度把民航资源利用起来,不要让器官因为飞机、高铁的延误而浪费掉。”陈静瑜说,并表示议案已经快写完了,过两天就带去北京。

     此外,作为一个移植专家,陈静瑜在对中国器官捐献未来抱有信心的同时,也正身体力行的通过一条微博、一个微信推动中国器官事业的进步,“每有器官捐献的手术,我都会在微博、微信上直播,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手术,并支持器官捐献。”

     关注“医学界杂志”微信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年前,也即2月13日,我们发了一篇《一个院长的求救信》,就是为陈静瑜无锡市肺移植中心的三位重症病人寻找肺源消息的,幸运的是,目前有两位已等到供肺,其中一个供肺就来自小奥,剩下一位还没等到供肺的患者已是濒死状态,“如果这两天有肺源,我还能搏一搏,再等不到连搏一搏的必要也没有了……我的愿望就是,中国的器官捐献能够全面发展起来,希望以后我的病人不会因为等不到供肺而死亡。”陈静瑜说。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