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的自我告白
2015/3/16 医学界杂志

    

     导读:阑尾炎是个常见病,5到17岁的孩子都是高发人群。2岁以下的婴幼儿很少见,新生儿罕见。下面来听一下阑尾的自我告白!

     作者:新浪微博:@福州儿童医院林涛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痛、弯腰走路,不爱动,伴有发烧、呕吐。林医生,我5岁的孩子这样已经2天了,最开始是在肚脐周围,现在感觉右下腹痛。”杨妈妈说。

     我一摸肚子,腹壁肌肉很紧张,右下腹压痛显著(通俗的说,孩子肚子很硬,疼的厉害的小孩,还不让人摸或者摁肚子)“嗯,典型的阑尾症状和体征!估计是阑尾炎。”我心里想到。果不其然,半小时后,杨妈妈带着她孩子的彩超报告回来了,报告显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阑尾炎是个常见病,5到17岁的孩子都是高发人群。2岁以下的婴幼儿很少见,新生儿罕见(但新生儿也会得阑尾炎,并且病情都会很重)!

     阑尾是个啥?它在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阑尾炎怎么来的?又怎么治疗?下面,就让它自己来告白吧。

    

     1.我的英文名是vermiform appendix。vermiform就是蠕虫样的意思。我呢,就是大肠这条大马路旁边的一个小胡同,而且还是个死胡同,只有一个出入口的胡同。一端连着大肠,另一端就没有开口了!

     2.我呢,在多数人都是位于右下腹(所以阑尾炎经历一段时间的疾病发展以后,疼痛是在右下腹,而不是肚脐周围)。因为,我的系膜和血管都不固定,所以我可以在腹腔这个房间里呆在很多地方。

    

     比如呆在肝脏下方的,还有呆在左边肚子的!(这种是最坑爹的阑尾了,长在左边,在没有手术前,很难判断疼痛是由于异位的阑尾发炎导致)。

     3.平常我好吃懒做,是个纨绔子弟,没啥特长,爱好不多。但是,我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就是人类进化过程退化的一个屌丝(退化的一个器官)。据我爷爷流传下来的口谕,说先祖们吃草多,在我还没有退化成蚯蚓状的时候,可能是和消化植物有关(消化纤维素,没办法,那时候生产力落后,没有那么多肉吃)。另外,我这个小胡同里,住着一些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的细菌族群。(总体来说,阑尾没多大用处,因为医学界数十年阑尾切除病历的累积,术后病人并没有出现生理功能上的缺陷。)

     4.通常,我这个小胡同是很狭窄的,并且只有一个出入口,有个粪便、粪渣什么的溜进胡同后,他们就不想走了,然后我这胡同就被堵死了,定居在胡同里的居民(细菌们)出门买菜上班什么的,就很不方便了。然后他们就开始闹腾,那么阑尾炎就来了。有的时候呢,是胡同外来了捣乱分子(通过血液流来的细菌),他们要抢占地盘啊啥的,也在胡同里闹腾,也会导致阑尾炎。闹腾几天后,如果问题不解决,胡同就炸开了(阑尾穿孔),胡同里的居民或者外来分子,就彻底自由了!因为在腹腔这个大房间里,在哪儿呆着,都要比在胡同里居住舒服!(腹腔内感染形成,较为麻烦的是会引起阑尾周围脓肿、肠管粘连等,给诊断、手术治疗带来不少麻烦事儿。下左图示粘连,右图示阑尾脓肿)

    

     5.多数情况下,阑尾我喜欢找5-17岁小朋友的麻烦(易发病人群),他们体质弱,不如成人,免疫系统也幼稚,胡同的墙壁也比成人薄,很容易就能把墙壁推倒(小儿阑尾易穿孔)。说实话,我不喜欢胡同里的居民,他们体味太重(大肠菌、厌氧菌繁殖处,多有粪臭味),更愿意让他们搬到腹腔大房间去(细菌进入腹腔,会引起广泛的肠管粘连和毒素吸收,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毒素越敏感,越容易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6.多数情况下,阑尾我闹腾的早期是不易被医生发现的。所以,一旦早期被医生发现是我在作祟,医生都会建议早期急诊手术切除,以减少炎症对腹腔内组织的影响(和谐社会,讲究地方维稳:D)。在加上静脉使用抗生素来对抗细菌在腹腔内的繁殖,孩子慢慢就会好转。

     术前术后tips:

     1.手术是最为良好的治疗方式,越早越好!

     2.手术方式有传统开放和腹腔镜,取决于病情和医生,两个方面。

     3.一般术后恢复7到10天,7天可以拆线。

     4.术后进食时间,依据术中所见、术后腹部情况,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表现来决定。一般从清水,到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最后恢复正常。

     5.初期进食易消化的米汤,接着可以是面线等。在半流质阶段就可以进食少量青菜和水果。

     6.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最好方式,还能预防肠黏连。

     参考文献:

     1.Wier LM, Hao Y, Owens P, Washington R. Overview of Childre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2010. HCUP Statistical Brief #157.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Rockville, MD. May 2013.

     2.施诚仁 等《小儿外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文为“医学界儿科频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