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变:从医务人员到患者家属
2015/3/16 医学界杂志

    

     导读:经历了这一次从医务人员到患者家属角色的转变,使我懂得了作为医生可以在脸上多了一抹微笑,在心里多了一份祝福。

     作者:孔雪丽 单位: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公众号

     前我作为医务人员,在医院看形形色色的患者家属。

     今天我作为患者家属,在医院看忙忙碌碌的医务人员。

     角色对调,仿佛一切都变了。

     夜里十点接到亲友电话,阿姨脑出血正送往医院。电话里焦急的语气和略带哭腔的声音提示我阿姨的情况十分严重。

     深夜,已经没有可以回家的车了,只能等待。十分钟以后,再打电话。“不行不行……”姐姐已经顾不得安慰我焦急的心理,匆忙挂了电话。不能再等了,必须回家,现在就回家。咨询出租车,要价1500。好吧,1500就1500,在生命面前,金钱的确算不得什么。

     一路上,我们相对无言。司机将车开得飞快,若是平时,我定会提醒他降低车速。但那个时候,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再快一点。

     飞奔500公里,凌晨4点30分平安抵达医院。几个亲友都在重症监护室外守着。见了我,也不多寒暄,只一句话:“快进去看看吧。”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走进重症监护室。室外温度很低,但这里却很暖和。两名护士在低头写着什么,3床患者时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2床家属在喂患者喝水......而7床则躺着我的阿姨。

     姐姐站在床边,看见我,拉着我的手,只说了一句,晚上吃饭时还好好的呢,然后泪便落了下来。一路上强忍着没哭的我,此时眼泪早已在眼眶里打转。床上的阿姨依靠氧气管发出微弱的呼吸,头发早已被剃光,身上也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我和姐姐轻声交谈了几句,心电监护仪上心跳的数字直接跳到了220。阿姨一定是感知到我,心情激动才导致心跳加速的。“阿姨,您别激动,激动了对身体不好,这几天我都会在这里陪着您的。”说完这句话后,阿姨的心跳又恢复了正常。

     期间,阿姨的病情有几次异常,我们急的只能喊护士。喊得多了,就怕护士不耐烦,再次喊时,我们就变得小心翼翼。

     一夜未眠。次日早上,我们找张报纸铺在走廊的地上,便坐了下来。旁边三三两两的都是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家属,大家都互相交谈着。没有人谈股票,没有人侃八卦,没有人聊新闻,大家谈论的只有彼此亲人的病情,互相诉说,互相安慰。我想,那一刻大家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吧。

     时不时有护士经过。我想,她们眼里的我们和以前我眼里的患者家属是一样的。以前在医院的时候,看到患者家属,也只会想到:“哦,他有亲人在这里住院”,至于什么病,严重吗,钱够吗之类的问题,我一般是不会深想的。而今天,这来来往往的护士,一定也不会想,坐在地上的我以及这群患者家属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遭遇。每一个人都有故事,是的,每一个人都有故事。

     中午十点半到十一点是探视时间,规定是一次只能进一个人,而我却想和姐姐一起进去。我不想独自一个人面对病重的阿姨,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但护士不会想那么多,她们只知道规定就是如此。是的,护士没有错,而我应该也没有错。护士考虑的是制度,而我考虑的是感情;护士有护士的立场,我有我的立场。但,这让我想起一个词语,人性化制度。如若在制度一词前加上人性化二字,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家属应该就能兼容了吧。

     晚上十点半,患者家属都已经睡在医院发的陪护床上了。突然听闻有心脏病患者送来,需要立即手术。大家都纷纷起身,把陪护床收了起来,为患者让出了一条通道。我想,这些患者家属应该是说不出来“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些专业的话语,但是他们知道在垂危生命面前,时间是多么的宝贵,而他们能做的,就是立即起身,为患者让道,为生命让道。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除了规定的时间可以探视外,我们只能坐在地上守候。而这短短的几天让我忽然明白,当一名患者家属是多么的不容易。为病重的亲人担忧,为巨额的药费奔波,还要苦苦等候在病房外面,而这所有的一切却不一定能得到回馈。可能是康复的喜讯,也可能是离世的噩耗。…………

     现在,阿姨病情基本稳定,我又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一个医务人员的工作岗位。

     我依然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患者家属,只不过再见到他们的时候,我更多了一份同病相怜的亲切感。在脸上多了一抹微笑,在心里多了一份祝福。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