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医生收入应该怎样提高
2015/3/17 医学界杂志

    

     导读:在自由执业医生张强看来,在现有体制下,单方面地要求提高医生收入的说法过于笼统,也不切实际。

     作者:吴天飚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现在网络上有一种言论,说要提高医生的待遇和收入,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在3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医学界》传媒协办的“医改神仙会上海论坛”上,著名的自由执业医生、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谈及医生的待遇问题时,一语道破了当前医生待遇收入问题的根源,在他看来,在现有体制下,单方面地要求提高医生收入的说法过于笼统,也不切实际。

    

     张强认为,提高医生的待遇不应该是指笼统的提高,即无论医生水平和技术如何统统提高到一样的水平,医生的收入待遇要根据他的技能水平在市场中的认可程度来付费才合理。“就像我们不会说要给所有的厨师提高待遇,这是很荒唐的,技术类人才的收入,应该完全取决于你的技术水平多少来决定。”

     即使是站在医院管理者的立场来看,要笼统地提高所有医生的待遇也是不合理的,在张强看来,对于那些技术水平不高的医生,管理者更愿意降低他们的待遇,而并非像那些高水平医生一样一同提高,“这样的做法也会给国家增加很多负担,很难有实现的可能。”

     那么,如何能让那些优秀的医生能够得到相应的收入和待遇呢?张强认为首先需要让医生和医院之间有着平等的关系和地位,而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生面前的“强势”地位,造成医生过度依赖医院的“品牌”,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从而让原本应该是患者来“看医生”的,变成了“看医院”。

     这种现象在医生自由执业的国家却很少见,据张强介绍,在美国,医生很多时候的“话语权”是超过医院的,“最典型的是医院系统,如果整个医生群体认为医院里的系统不行,他们会提出来要求医院改用别的公司的,而医院为了配合医生的要求也往往会更换系统,这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张强说。

     对于前段时间很多地方政府在推行PPP(公私合营)模式,张强认为,虽然这种模式可以让私立医院在起步阶段可以利用公立医院的资源发展自身,也被公立医院在面对发展瓶颈的时候作为一种寻找出口的模式,但他同时称,在通读了一遍PPP模式的相关资料以后,他发现这模式谈的仅仅是医院和医院之间的关系,而与医生个体基本没有关系,从而无法解决医生与医院的地位不对等问题。

     张强在不久前提出的PHP模式概念,即是相对于PHP模式的医院之间合作模式,而提出的医生与医院之间的独立合作模式,在他看来,相对于PPP模式,PHP模式更能实现并解放医生的个体价值,让医生在面对医院时有更多的话语权。

     张强认为,虽然PHP模式是他个人提出来的,但这种模式在国家上,包括欧美和香港、台湾地区却已经非常普遍,很多医院甚至根本不雇佣自己的医生。张强举例,香港的养和医院就没有自己雇佣的医生,医院里的医生都有着自己的诊所。“(奥运冠军)伏明霞生小孩的时候就有两个账单,一个是给医生的,一个是给医院的,在美国也是如此,大部分医院医院也没有雇佣医生。”张强说,在美国最早的时候甚至通过法律规定,医院不能直接雇佣医生,“因为医院自己雇佣医生很容易产生过度医疗问题。”

     在张强看来,PHP模式对于医生的最大价值在于积累医生的个人品牌。张强说,我们往往认为医生的品牌积累过程就是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生、副主任医生、博导,再到著名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博导、教授,但是一旦医生离开了这家医院,他就有可能又重新变回的普通人。“这往往给医生造成了虚假的品牌积累,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专家的号被炒到了2000块钱,但是不是这个专家真的值2000块钱?那还是要看他离开原来的医院去诊所里,是不是还有人愿意付2000块钱挂他的号来看病。”

     张强还表示,目前大量的医院缺的并非是资金和设备,而是缺乏优秀的医生资源,而PHP和医生集团的模式对于医院也是另一个利好因素,即可以让医院在运营上降低“没有医生可用”的压力,“十年前你去挖个公立医院的医生是容易的,现在要挖公立医院的主任很难,因为他收入也很高了。”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