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健康遇挫,谈移动医疗创业
2015/3/22 医学界杂志

    

     导读:阿里健康现在碰到的问题,对于商业运营经验丰富、有洞察力的老手来说,一点都不出人意外。

     作者:陈奇锐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3月21日,阿里健康被曝:2013年8月上任的COO张守川突然离职。虽然阿里健康内部邮件称,张守川离职是为了创业。但业界评论却认为,这本质上是因为阿里健康变革医药流通价值链的宏大计划,在现实中遭遇了无法克服的阻力。

     早在今年1月22日,“医学界产业报道”就刊登过评论文章《马云的阿里健康为啥不靠谱?》,指出了“阿里健康毫无疑问讲了一个宏大、动听、诱人的故事,逻辑上,这个故事非常完美,现实中,也确实获得了别人拿不到的行政资源,但未来,却无疑会碰到利益集团步下的铜墙铁壁。”(在对话框中查询“不靠谱”查看)

     当时刊登这篇文章的契机是《南方周末》刊登了关于阿里健康的一篇调查报道,那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问题。看到那篇报道后,我们却马上判断出,阿里健康的故事在现实中很难走通。做出这样的判断,甚至都不需要去做太多调查--因为阿里健康要干的事情如此宏大,连政府连年发文都难以推动,本质上,这是要重塑医疗业的价值链,而这在医改推动迟缓、利益集团庞大的当下,实在是mission impossible。

     做商业做企业,有它的规律,阿里健康现在碰到的问题,对于商业运营经验丰富、有洞察力的老手来说,一点都不出人意外。倒是由此出发,奇锐要谈谈自己对于移动医疗的几点看法:

     1.别只听故事,分析下利益相关方的反应

     投资机构希望听到宏大、动听的故事,因为有想象力,才有大机会。这个没错,但制约中国好故事实现的,往往并不是创业者无能,而是医疗业强政策相关,导致故事不但在短期,甚至在中期,都找不到实现故事的条件。

     在《马云的阿里健康为啥不靠谱?》,我们指出,在医疗系统的收入很大程度上靠医药企业“转移支付”、医疗价格畸低的当下,很难想象医疗系统会配合“处方外流”,这本来是常识啊--难道一个商业蓝图,不应该从利益相关方去分析下吗?

     所以好的创业,应该让绝大多数利益相关方能获益,这样的创业计划,实现的可能性会更大。

     阿里健康去年据说是“全球涨幅最大的股票”,二级市场的逻辑奇锐不懂,但商业不能不懂啊。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来找笔者,他讲的商业故事中,所有的参与方:医疗器械企业、运营者、医院、医生都能够获益,这样的商业故事,就靠谱了--因为“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阻力才会小,阻力越小,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2.远离体制、靠近市场

     医疗是强政策影响的行业,这就决定了,纯粹市场化的思路在这个行业里面很可能会碰壁。中国移动医疗创业者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国医疗市场的各种“玻璃门”、“天花板”,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业,如果不考虑这个,就会动辄得咎、无处发力。

     阿里健康的商业故事中,一方面以自己从政府获得的强力支持、独家资源为卖点,但另一面,却挑战着体制内的医院利益集团的固有利益。靠政府给的资源来反体制,恐怕是难走通的。

     市场机会来自市场的缺陷,在中国,医疗市场的缺陷往往来自政府管制,那么政府管制在近期会放松吗?在中期会放松吗?在远期会放松吗?如果我们的商业故事依赖于医疗改革的推进--老实说,这恐怕是创业者最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我们当然可以说,体制虽有缺陷,但总归会改革的,我们可以等下去--从好大夫创业9年始终无法营利,也许可以说明:如果我们的创业,一方面要和体制合作,另一方面期待着体制改革,那么很可能无法等到想要的改革。很多时候并不是创业者无能,而是体制变革根本无法预期。

     这意味着什么?离体制越远、越市场化,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高不少。虽然从体制获得资源的能力会带来竞争优势,但互联网思维,就其本质而言,就应该是服务于用户、依赖市场力量来提升效率的,而不是相反。那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例外,都发生在远离体制、从无监管的空白地带,等企业做大了,政府再去承认它--因为医疗领域到处是管制,这也是为什么移动医疗创业,尤其是2C的创业,很难做的原因。

     你们也许注意到了,中国的移动医疗领域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家创业公司独立上市,有些公司已经融资到D轮,未来融资到Z轮的公司会出现吗?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3.有耐力的乌龟比敏捷的兔子要靠谱

     3年前,奇锐去北京参加一场当时还很稀少的移动医疗创业沙龙,和张锐不期而遇(因为起步稍早一点,奇锐发现,当初遇到的不少朋友,现在都是焦点人物了)。当时还和他开玩笑,做患者的生意市场想象力大,但九死一生。

     话说春雨这几年发展神速,已成一线D2C公司,但也碰到了些发展中的问题。春雨的经历,如果对比下张锐原来网易老同事的创业项目:YY语音、陌陌,相信连张锐也会在心底感慨--当初选择移动医疗真的对吗?做电商,做陌陌,3、5年就上市了。可干移动医疗呢?丁香园10多年、好大夫9年、挂号网5年,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内并没有产生快公司,能坚持、能看准方向、有耐力的乌龟,比敏捷的兔子可能要好一些。

     既然要拼耐力,那就要比较下,创业者的“初心”了。以纯粹互联网式做法攻城略地,因效果难以短期产生,恐怕团队稳定性、发展战略都会遇到挑战,最近听说有些做了几年的移动医疗公司,核心团队变动,恐怕原因和阿里健康是一样的。

     4.给创业者的几点建议

     奇锐对移动医疗一直很冷静,但我见了创业者,一直是鼓励的。前段时间我们和社科院共同举办的“医改神仙会上海论坛”上,我还说:医疗领域很落后,未来机会很多,应该勇敢去创业。这当然没错,因为效率低、落后,会带来结构性提升效率的机会。目前市场确实是趋向于市场化、趋向于开放,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带来重组市场的机会。

     但是作为已经创业12年的持续创业者,我必须说,大多数时候,创业不成功的原因都不是方向没看准,而是低估了创业的难度、高估了市场的反应。

     现在仍然有大量的大企业出来的经理人、商学院读了MBA的,希望参与到移动医疗创业中去。对于这些有理想的、有热情的创业者们,我还是要鼓励的,并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我们为什么创业?

     既然移动医疗创业路都很长,那么出发的原点必须单纯。想快速发财的不应该进入这个行业,现在移动医疗确实很热,比较好拿钱,但拿到了钱又怎样?

     移动医疗创业周期如此漫长,在创业10年之后,可能仍然是创业状态,公司仍然无法营利、上市遥遥无期,这样的公司在过去10年里,几乎是每一个还算成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标准路径,你能扛住吗?当创业必须万里长征的时候,创业者必须有信仰,这样才能抗得动压力、耐得住寂寞。问题来了,你的信仰是什么?或者真的有信仰吗?

     设计好商业模式

     好的商业模式,应该符合上述:朋友多多的,参与者几乎都能获利;敌人少少的,利益受损者少。当然移动医疗创业,必然是市场重组、效率提升,总有人受损。但商业计划中,别和主要的受损者发生业务关系--惹不起,你就躲起来!还有尽量不要和政府扯关系,政府的资源能给你也能给别人,这样子的生意,拓展空间天然是受到限制的。

     尽量离钱近一些

     虽然移动医疗创业确实很火,投资人很热情,但如果长期没有现金流,沦入不断融资、持续融资的发展循环,对于企业发展会有什么影响?看看凡客诚品就知道了。融到D轮、F轮的公司,创始团队股权不断稀释,当所有人都是打工仔的时候,创业精神如何维持?

     如果我们的商业模式能带来现金流,则创始团队会更从容些,这个和毫无现金流,必须以持续融资维持的公司比起来,在慢行业里,优势很大。

     要耐心等机会

     奇锐2002年下半年就开始创业了,当时并没有看到好的行业机会,而只是生存所迫。直到2012年初才开始《医学界》创业,这10年最痛苦的是找不到好项目。找到好项目的概率实在是很低的,尤其是移动医疗虽然很新,但医疗可是传统行业,很多想法很多人都想过了,甚至做过了。如果我们没有找到真正好的项目,不要因为市场很热、很好融资就去动手。

     在这个行业里创业,足够的行业积累、商业经验积累很重要,不要商学院一毕业就去创业,这类人在如此传统的行业里,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不要因为现在好融资就去做不够好的项目,因为我们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还有什么比浪费了多年时间,结果却失败了更糟糕的呢?创业者就像猎手一样,开枪多不是目标,发现真正的目标,一枪中的,才是追求。

     5.我的一点创业经验

     《医学界》的机会,我在2006年就看到了,2009年就注册了商标,2012年才开始动手。但一旦开始了,我们的速度非常快--现在回想,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在创业之初,并没有商业计划书(我们刚开始并没有想过融资,我之所以等了6年才干,就是要想清楚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怎么启动项目)。从刚开始想办杂志,后来手机报、网站、微博,再后来上了微信,直到今天,我们才突然发现:我们聚拢了170多万粉丝,每个月新增加10万以上,我们获得了行业最大的医生阅读量--这不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吗?是的,我们确实正在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

     可这件事情的起点是我2006年想办本杂志,2012年创业开始的时候,也只是办杂志的。当我们沉浸到创业之中,用心把握市场机会的时候,新的机会总是不期而遇。

     《医学界》的故事也许很奇特,我们不但没有互联网经验、还没有太强的媒体经验,也没有融资,但我们为什么只用了3年就走到了这个地步?我愿意分享下:

     ·拥有创业和行业经验。我已经创业12年了,有创业经验、行业积累,我知道怎样高效率地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情(这个是持续创业者的好处);这点在全新的行业中,并不重要,但在移动医疗领域还是很重要的;

     ·坚定、专注。创业之初我就决定了:“服务医生、改善医疗” 将是我下半生的事业--我确实是花了6年去找方法、做决定,但决定后就再不动摇;

     ·拥抱变化。从最早想办杂志,到发现彩信后做了手机报和网站(这都2012年了,我们确实很落后);到发现微博,利用微博来推广品牌;到尝试微信,一旦发现微信的阅读效力后,我们就将重心转移到微信上来--载体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更高效率达成我们的目标--对于医学界来说,就是获取用户和影响力;

     ·别为短期利益耗费精力。2014年下半年,移动医疗火了,不少移动医疗公司发现了我们的价值--我们聚拢了手机上最多的医生、获得了最大的医生端流量。所以这些公司找我们装机,有些愿意给出几百万的大单,但我们全部拒绝了--虽然《医学界》没有融资、经济压力大,但我们绝不为短期利益去做分散精力、损害长期发展的事情。直到现在这仍然是我们的原则--我们只干有长期价值的事情。

     现在《医学界》走到了一个之前没有想过的地步,但我们会满足吗?团队的leader应该不断给团队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们的独特优势,现在“服务医生、改善医疗”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多,那么我们就去追求更大的机会。

     促使我去创业的是“服务医生、改善医疗”的使命感,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起点很低、脚踏实地,走了3年,现在一回首,发现我们已经走了很远。这绝非是清晰计划的结果,因此未来我们也不会设想太清晰的路径,在“服务医生、改善医疗”的大方向上,凡是符合战略、我们有能力和资源、同时具竞争优势的事情,我们都会去做--尽量寻找同路人同行。

     现在我们有了新目标,《医学界》未来能继续带来新惊奇吗?大家就等着瞧吧!

     (本文作者为《医学界》创始人,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