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要命的病!
2015/3/24 医学界杂志

    

     导读:在群居时人体内的免疫应答和应激反应水平更高,提示人类是天生的群居动物。

     作者:夏飞夷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庸笔下的古墓一派长期隐居在墓穴之中,弟子甚少与外界交流,美国学者最新的研究表明,他们的弟子其实比别人更容易早死。

     长期孤独、社会隔离会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但新研究表明,孤独和肥胖的危害不相上下,同样危害身体,甚至加速死亡。这项来自美国杨百瀚大学的研究对1980年至2014年间的70份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发现长期孤独者死亡风险增加26%.研究发表在3月刊的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逾300万例,平均年龄为66岁,用精神分析量表评估调查对象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程度,同时收集分析他们的社交状态,如是否独居等信息,并随访7年。

     分析结果发现,控制了诸如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态、既往疾病史后,有孤独感体验者和“独行侠”们更倾向于早死。结果显示,长期孤独者早死风险增加26%,社会隔离者早死风险增加29%,独居者比那些与其他人合住者早死风险增加32%--这些数据比起肥胖对身体的危害不遑多让,研究者甚至表示:“因缺乏社交而引发的死亡风险比肥胖更大”!

     尽管听上去很像,但孤独感、社会隔离并不是一回事,有些人不管身处何地、无论群居还是单身都会被难以排解的孤独感困扰,而社会隔离则指鲜少有社交活动者,这些人因个人喜好或客观原因才独来独往。

     社会隔离、独居和孤独感引发早死的机制也稍有不同。研究人员分析,与独居时相比,人们在群居时人体内的免疫应答和应激反应水平更高,提示人类合该是天生的群居动物。而孤独感则更容易伴随不规律饮食、酗酒、药物滥用、飙车等一些高危情况,导致机体的病变或意外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和应用,当代人彼此间的联系似乎更多了,然而,研究显示有孤单感体验的人却越来越多了。研究组成员蒂姆·史密斯甚至称:“随着与日俱增的孤独感体验,我们预测在未来,‘孤独’将成为一种流行病”.

     看来在关注腰围和体重的同时,我们也该给自己的“孤独感”减减负了。新研究提示,即使是爱享受孤独的人,偶尔和亲友小聚几回,更有益健康。长寿的秘诀,不在于冬虫夏草和百年老参,而是走近他人,共享人生。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