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培中国医学界就没希望!
2015/4/3 医学界杂志

    

     导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认为,不搞规培,中国的医学界就没有希望。

     作者:焦巨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目前分级诊疗难以实施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在于我们医生水平、待遇的‘分级’,而追求良好医疗的患者不肯被分级。治本之策有二:一是实施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出同质化的医生;二是设立科学的人事制度和行业运营机制,改善基层医生,特别是社区医生的待遇和职业前景。” 3月29日,在由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的答案很明确。

     据王辰院士介绍,国际上医学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及专科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

     经历医学院校教育的毕业生只是医生的“半成品”,但我国以前却把“半成品”分到大医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厂医院等医疗机构接受培训,于是培养出来的医生水平差距很大,导致目前中国医师队伍的素质整体不高。

     可喜的是,2013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我国开始正式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标是2015年全面启动,2020基本建成;主体模式为“5+3+X”,即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接受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后,部分医生再依照各专科的需求接受若干年的专科医师培训。

     这一指导意见发布后,中央财政对每名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每年给予3万元补助,地方财政也将给予约2万元的相应支持。王辰说,这是最应当花的“功德钱”。

     对于住院医师医师规范化培训,刘延东副总理认为,这一政策“对于医疗资源均衡化,真正实现分级诊疗很有意义,是医改的重要举措”。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文件的发布“是我国长期以来探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由量变到质变的里程碑”。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称,“这是我国医学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其意义重大深远。”

     王辰认为,不这样做,中国的医学界就没有希望。

     令人惋惜的是,全面启动建立这一制度已是建国64年后。

     关于如何将规培工作做好,王辰认为,对培训基地的审核认定必须严格,只要能满足规范化培训数量的需求,一定尽可能地将基地限于少数真正能够有条件和能力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医院和医学中心。在中国目前情况下,三甲医院是基地的入门要求,切不可将基地搞滥,否则培训过程难于规范,培训出的医生难于同质。基地医院,特别是院长必须充分认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于医院建设发展和医学界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抓好基地建设,做好培训工作。据介绍,美国医院和院长最怕的不是类似我国的医院评审,而是ACGME(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审核,那是一个极为严格的过程,决定医院是否能够招收住院医师,对于医院从学术、人力资源和经营角度都“生死悠关”。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个至为重要的方面是住院医师的待遇。据介绍,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在每个住院医师上投入高达10.5万美元,部分用于住院医师工资,部分用于培训开支和基地建设。我国中央财政每年专项支持每人每年3万元,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用于住院医师补助,加上地方财政支持,住院医师的经济待遇将明显改善。

     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后,住院医师的收入待遇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给予的工资和社会保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单位所给的绩效奖金+国家财政对住院医师的补助+地方财政对住院医师的补助。在一些地方和医院,照此计算,住院医师的收入甚至有可能出现比该院主治医师目前收入还高的情况。若出现这种情况,王辰认为,这不是住院医师的待遇过高,而是过去主治医师和医生整体的待遇太低了,决不能以降低住院医师待遇来取得“平衡”,而是应当提高医师整体薪酬。不能给医务人员较为优厚的待遇,难于吸引优秀人才从医,表面上看是不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利益,实质上是不尊重生命,损害了病人的根本利益。厚待医务人员,这是全世界的通则,中国不能例外。

     王辰表示,要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除要照顾好这些参加培训的年轻人,不让他们在经济上“连找对象都捉襟见肘,没有尊严”外,另一个也是极为重要的方面,是要严格甚至“严酷”地进行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切实从整体上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包括专业和人文素养。这是改善目前医疗状况,提高医疗水平的一项治本之策。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