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眼科视力表的中国医生
2015/4/12 医学界杂志

    

     导读:昨天,是我国著名眼科专家缪天荣教授逝世10周年。这位中国眼视光学的奠基人经过3年苦心研究后,于1958年发明了对数视力表。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一代宗师的光辉人生。

     作者:蔡晓峰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新版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正式在全国实施的时候,它的制定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教授兴奋地在微博上说道:“已故对数视力表发明人缪天荣推广视力表的遗愿我们可以继续去实现了!作为新旧视力表标准的制定人我也可以向他老人家交代了!”

     这里提到的缪天荣教授,是我国着名眼科学家,“对数视力表”和“五分记录法”的发明人,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起草人。缪天荣教授还是眼科医生最基本工具——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镜国产化的开拓者。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温州医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眼科光学研究室,以后温州医学院又先后建起了眼视光学院和附属眼视光医院。当年跟随缪教授学习的年轻医生,如今很多已成为国内外眼视光学权威专家。

     缪天荣教授生于1914年,逝于2005年4月11日。回首百年,这位眼科大师走过了辉煌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早年:从测量大地到测量视力

     很难想象,这位眼视光学一代宗师最早从事的职业竟然不是医生。

     根据缪教授生前的自述文章,他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情况恶化,就没有继续读高中,而是进了一家测量学校学测量,毕业后当了几年土地测量员。工作几年后,因为当地可测量的土地都测量完了,他决定换个工作。就去报考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考了两次,于1932年考入医专。王勤美回忆说,缪教授的眼视光学示意图画得非常好,可能也跟他早年从事的测绘工作有关。

     医专毕业后,缪天荣教授当过军医,抗战期间去了成都华西大学。由于有同学在空军军医训练班工作,他受邀为《航空医学》杂志做翻译,后来又当了教官。那时,他开始从事航空眼科学的研究,后来在着名眼科专家陈耀真教授的引荐下,他去了成都三大学联合医学院继续进修,边读书边工作,两年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41年,缪天荣教授和陈耀真、毛文书等专家一起成立了成都眼科协会。缪教授当时主讲了《两眼视距视差角》,据悉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提出过这个课题。

     壮年:发明对数视力表

     上世纪五十年代,缪教授在温州医学院从事眼科工作。当时,我国采用的是国际标准视力表,用小数制的视力记录系统。现在看起来,虽然似乎是与国际接轨,但在实践中,国际标准视力表是有缺陷的。王勤美向《医学界》介绍时,以尺子打比方,“我们用尺测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每一个刻度都是均匀的。视力表用来对视力进行测量和记录,就相当于一把尺,那么小数系统这把尺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小数系统的0.1、0.2、0.3……表面上看间距相等,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在老的视力表上,第一个‘E’画得很大,而第二个即0.2这行的‘E’只有它的一半;这样一路下来,每一行与上一行的差距都不一样,到0.9和1.0的时候差距就非常小了,只差10%。”

     缪天荣教授看到这个问题后,就把这个“尺子”重新做过,经过3年苦心研究,于1958年发明了对数视力表。在对数视力表中,从4.0、4.1、4.2……,一直到4.9、5.0,每一“寸”都是一样大小,上一行的“E”比下一行大25.89%,这样10行正好差10倍,整个“尺子”就很匀,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视力的差异,又便于科研工作中进行统计和计算。王勤美认为,这是视光学领域度量衡的革命,其意义相当于历史上改变一把尺子的度量那样重要。

     对数视力表发明后,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获得了许多荣誉: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对数视力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以来,“对数视力表”在我国22个省(市、区)应用,并据此对25万名中小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视力测试和统计,促进了我国“防近”工作;1984年,卫生部正式颁布《标准对数视力表》为强制性国际标准;1986年,“对数视力表”的研究成果在第25届国际眼科大会(罗马)上“亮相”,引起了轰动;1990年5月1日起,“对数视力表”在全国实施。王勤美表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世界各国也均采用视角的对数来设计视力表,实质上与我国现在执行的《标准对数视力表》国家标准一致。这也就是说,在视力表上已经不是我们向国际接轨了,而是国际向我们接轨。”

     王勤美认为,中国眼科界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成就,从“发现”的角度,当属汤飞凡、张晓楼教授发现沙眼衣原体;从“发明”的角度,则莫过于缪天荣教授发明的对数视力表

     晚年:致力于推广对数视力表

     王勤美回忆道,当年第一版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制定的时候,他就开始帮着缪教授工作了。那是在1989年,受时任眼科主任王光霁教授(缪天荣教授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现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教授)的指派,王勤美协助缪天荣教授编写国家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从第5、6稿到后来发布实施以及推广使用,半年多时间里,他几乎天天到缪教授家“上班”,得到缪教授身传面授,堪称“门外弟子”。

     王勤美觉得,这一段宝贵的经历,对他以后的治学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缪教授治学极为严谨,他精通四国外语,“每天翻阅收集国内外文献书籍,深入研究和分析国内外视力表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等”。王勤美记得,缪教授曾拿出一部世界权威性的眼科全书中的一卷告诉他,自己在其中找出了200多处错误,每一处都是经过反复核查后确认的。

     王勤美印象最深的是,缪天荣教授一直到晚年,仍然把对数视力表的推广当作头等大事,90多岁还非常执着地坚持工作。缪天荣教授晚年患有肺气肿,但他宁可鼻子上戴着氧气管,坐在轮椅上,也要到医院里来,给年轻医生讲课。

     缪天荣教授的弟子之一、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兼眼视光学院院长瞿佳在追忆恩师的文章中写道:“他(缪天荣教授)常对我说起,他之所以能活到九十多岁,就是对数视力表的事情还未完全落实而不愿驾鹤西去,我和我的同事对此深信不疑。就在他去世的几天前,我和附一院的张书记到病房去看望他,他气都喘不过来,讲话已很吃力,很困难,但他谈话的大部分内容仍是对数视力表。”

     传承:眼视光学事业后继有人

     2011年12月,新版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正式颁布,并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份新版国家标准正是由当年担任缪天荣教授助手的王勤美主持修订。

     新版标准保留原标准中的五大金标准,即视角、视标形状、标准距离、视标增率和视力记录,以维持原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仍使用缪天荣教授发明的5分记录法。在此基础上,新版标准将第一排的“E”型视标,由1个增加为2个,该项改动主要针对弱视群体并提高了视力测量的准确性。同时,在保留原视力表基础上,配套的新版视力表在视标数目和排列上也有较大的变动。

     此外,温州医科大学在眼视光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眼视光学院和附属眼视光医院,后者在不到10年时间内,就跻身国内眼科专科医院的先进行列,并培养出多位国内外眼视光学权威专家。

     有了这些传承与发展,难怪王勤美会在微博上说“终于可以向他老人家交代了”。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百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