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年:像老协和一样培养医生
2015/4/25 医学界杂志

    

     导读: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是苦读课本,也不是发文章,而是有没有良好的医术,具不具备当医生应有的能力和相当的潜力。

     作者:夏飞夷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100年前相比,现在的医学教育有了很大的不同。近日,在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0周年会上,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在谈及医学教育时,这样调侃道:

     “以前是大医学,不分基础、临床,没有那么多专业,统称医学系。但现在,像我这样的学生如果去搞基础,就叫专业不对口。”

     早在191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主要筹办者、医学大家伍连德博士在递交给北洋政府教育部的《拟改革全国医学教育书》中,就阐述了现代化医学教育的理念,主张医学生要深入学习解剖、组胚、病理等医学基础学科,对医学知识有广博而扎实的掌握,“培养会看病、会预防、会和老百姓交流的好大夫。”

     然而,80年代开始,专业口径越分越细,由大医学系分化出80多个专业;过多的专业设置,以及大学合并后在管理上的破坏性“肢解”,还有官本位、政绩工程,都对“大医学”教育造成了割裂性的影响。而这种四分五裂的医学教育,则局限了学生的临床思维。

     “患者的诊疗方案,有时不是取决于诊断和病情,而是取决于他(她)首先去看的是哪个医生。比如一位癌症患者,先去看内科医生,可能就先接受化疗;先去看外科,就先动手术。”

     对医学学科知识只有纵向的精研却没有整合的思维,会造成诊疗思路的偏差。为此,巴院士强调医学生要有整合医学的概念,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以病人为中心出发。

     2002年,巴德年院士卸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一职,次年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将“大医学”教育理念带去了浙大医学院。在那里,他每天都干的一件事,就是在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保证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并推广整合医学的理念:

     2004年,浙大医学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摒弃按内、外、妇产、儿科等分科教学模式,全面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医学教学模式,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正式启动了八年制医学教学计划,实施“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2006年引入临床医学教学模式“见习医生制”(clerkship)……

     同时,巴院士表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建国以来,一个十分重要的医学教育改革:“以前是中山医院给中山医院培养医生,六院给六院培养医生,现在,所有的大学附属医院则给国家培养医生。以前医学教育是输送合格的毕业生,现在是输送合格的医生,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生涯教育,形成完整的链条。”

     为了让医学毕业生心无旁骛地从医,他积极为学生争取到更好的条件:从2015年开始,学校给每一位医学8年制毕业生配置一个可供家属入住的单间,以及每年10万的待遇。

     事实证明,协和模式并非不可复制。在2008年,在全国执业医师统考中,浙大医学院的学生成绩首次超过协和,名列第一,第二年居于协和之后,位列第二。

     巴院士讲道:“衡量一所大学要用什么指标?发的SCI数量?博士点?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学生质量,是毕业生的质量。我们给条件,给标准,希望能像老协和训练住院医师一样,培养医生。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是苦读课本,也不是发文章,而是有没有良好的医术,具不具备当医生应有的能力和相当的潜力。”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