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肌梗塞患者的悲剧
2015/5/2 医学界杂志

    

     导读: 患者突发心梗入院,因为没有亲属在身边不能及时签字,导致患者死亡。这么奇怪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作为救死扶伤的医院,不签字就不救治,而且事情还未得到法律的惩处,首都的医院尚且如此,不由得让人深思:在这片土地上,谁能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日,一位内蒙古医生网友向《医学界》爆料,她的哥哥突发心梗入院,因无家属签字而错失最佳手术时间而去世。

     据介绍,2015年2月5日,她的哥哥原本只是到北京出差,在海淀法院附近突发心肌梗死,呼叫120后,120没有待命车辆可以出任务,最近的999救护车从香山赶来,在院外耽误了一个多小时,送到附近医院后,诊断出是急性心梗。

     医生拟行急诊PCI介入治疗,但无人签字,她在电话中授权医院可以手术,并让他们录音,但医院还是坚持要现场签字,等找到一个在北京的朋友赶到医院签字后,已经太晚了。

     该医生网友的哥哥去世后,她和家人赶到北京处理后事,并未和医院发生纠纷,她说之所以讲出哥哥的不幸遭遇,只是希望不要有更多人像她哥哥一样。

     死者的遗孀,这位医生网友的嫂子也在电话中向《医学界》讲述了赶到医院后的一些情况,她说:“我们到医院后,医院急诊科的主任带着几个医生给我说明情况,我们问他为什么非要现场签字才能进行手术,他说这是医院规定。”

     笔者拨通事发医院电话,向该院宣传科工作人员求证此事,该院工作人员表示,事情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他们无法查证,而且宣传科只负责医院正面宣传,如果死者家属有什么要求,请他们直接和医院沟通。

     对于这一极端案例,一位知名急诊医生对《医学界》表示:“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没有家属在身边的患者,这种情况医院通常也都有应对流程,比如由科主任或其它院领导签字后进行抢救,这个事件具体情况如何,还需要了解更多细节,但国内医院管理混乱,也不排除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事实上,关于患者急需抢救却无人签字的问题,其实早就有相关明文规定。《侵权责任法》 第五十六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这一规定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例书写基本规范中》也都有明确表述。

     如果因无人签字医院延误了救治时机,给患者带来了重大损伤,一位律师对《医学界》表示,这种情形下医院是有责任的,并且援引了《侵权责任法》 第五十六条。

     但是在现实中,医生却经常面临无人签字时救还是不救的两难选择。有医生认为,这是当前医患环境下特有的中国式难题,医患双方之间互不信任,医生有时也很无奈。

     因此,类似因手术签字问题导致手术受阻的极端案例也时有发生。

     关于签字的问题,最著名的事件当属2007年发生的“孕妇李丽云死亡事件”,因其丈夫拒绝手术签字,医院请示相关部门,得到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抢救无效死亡。

     2011年《广州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男子当街捅前女友致重伤,无人签字医生拒手术”的报道,报道中称,在场民警表示没这个(签字)义务,伤者朋友表示担不起责任,医生表示没签字不敢手术,面对处于生命危险中的伤者,众人一度僵持了40分钟,最终伤者朋友勉强签字,才开始施行手术。

     2014年2月荆楚网也刊登了一篇名为“无名孕妇大出血手术无人签字,医生救命请警察见证”的报道,报道中称,虽然根据相关规定,紧急情况下,医生可先行手术抢救病人,但考虑到孕妇可能要被切除子宫,事关重大,医院联系警方,由警方协助办理了相关手续,才得以进行手术。

     对于患者急需抢救而无人签字的情况,北京某三甲医院不愿透露姓名的心内科副主任表示:“这种情况如果手术成功,患者平安,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出了意外,患者死在手术台上,其家属纠缠起来,这些规定对医生的保护很无力。”

     这位主任还表示:“三甲医院还好,患者家属对大医院信任度会更高一些,抗风险能力也更强,对小医院来说,患者发生了意外,家属十有八九会闹起来,所以大医院的作法也不适用于所有医院。”

     据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曾其毅向《医学界》透露,曾经在某个医疗相关的立法中,他建议增加:“在紧急情况下,医生有权作出对病人有利的决定,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最终在草案送审时被删掉了。

     曾院长坦言,在病人需要紧急手术而无人签字情况下,他经常代替签字。他说:“别的医生不敢签啊,但我是院长,我敢,先救人再说。”

     现实中,和曾其毅院长一样,即使冒着很大风险依旧选择签字的医生也不少。今年3月27日,大河网就刊登了一篇名为“郑州市民医院突发心肌梗塞,为救人医生代签手术通知书”的报道。

     事实上,只有对医疗界情况比较了解的网友,才真正懂得医生敢于签字的分量。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呼吁,希望法律能够更为完善地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让医生治病救人时不再顾虑重重,也让类似悲剧不再重演。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