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录取一个优秀的医学生?
2015/5/3 医学界杂志

导读: 不管去哪里,我总能听到各种对医生的抱怨,没有同情心、不会医患沟通之类的,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就应该把好关,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Richard M.Schwartzstein, M.D.
编译:孙颖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笔者最近看了一个视频,内容是一位四年制的医学生对患者的问诊。这位学生的表现很是拘谨,专业术语的应用及肢体语言都极为不恰当。一位医学教育专家问道,“我们怎么会让这样的人入学?不管去哪里,我总能听到各种对医生的抱怨,没有同情心、不会医患沟通之类的,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就应该把好关,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大家都在抱怨医生的沟通能力时,解决它就变得势在必行。没有一种录取方式是完美的,有一些医学生,可能并不具备成为合格医生的沟通技能及同情心--但这是否就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呢?新的招生政策应运而生,更注重学生的整体性,旨在提高未来医生的多方面能力,小型面试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尝试在某种程度上能看出申请人是否有足够的伦理认识,是否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她们是否具有适当的沟通技巧,这为将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医学生入学考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学生的个人能力更受关注,尤其是人文素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在入学考试时就会强调。给医学院挑选最好的学生富有挑战性,委员会也欢迎大家出新点子。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其他思考,比如:你希望你的医生是睿智的还是能够“同情”得和你交流?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我的医生(以及我的学生)能够兼具。我认为导致目前医患关系问题的原因复杂得多,我们应该正视在招生时出现的问题,并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通常,学生们进入医学院时总是充满了理想,他们想要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对即将成为医生感到兴奋。然而我们却会做不同的事情来改变他们,我们会让他们去记很多东西(至少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目的),延迟他们与病人的交流,而教他们的老师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医学生们的热情也逐渐消散。
幸运的是,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学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一些数据表明,人文素养是可以培养的。早期的临床经验及技术越来越普遍,新的教育方法也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尽管有了这些转变,部分学生依旧不能提高自己医患沟通的能力。根据资料显示,有3%的医学生因为某些学术原因不能顺利毕业。对于视频中那个医学生,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他是怎么学到第四年的?”沟通和人际关系技巧是核心能力。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就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补救。如果他仍不能具有这个能力,就不应该让他毕业。但通常医学院不会这么做。我们要对患者负责,同样我们也要对学生们负责:我们不能放弃他们。或许我们还有另一种担忧,学生们为了支付学费已经负债累累,如果不能毕业,他们该怎么办?此外,医患沟通不足而导致的法律纠纷也是引发担忧的原因之一。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医学生不能很好得与患者交流,我们只能怪我们自己。
那那些具有同情心以及能和患者有效交流的医学生又会怎样呢?我们的体系却又让他们限制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
举例来说,最近我安排了一个原计划20分钟的会诊,患者是一位患有风湿性疾病、合并心肺并发症的中年女性,她上次就诊是一年前。我和她在候诊区见面,然后带她去了检查室,她告诉我她丈夫最近被诊断患上了癌症,将在下周进行手术。她满含热泪,悲痛欲绝,担心着她的家庭。我安慰她,并且问她是否需要我的帮助。这个时候已经过了13分钟,随后我们探讨了她的症状,并给她开药。让她换上病号服之后,我给她做了一些检查,重新穿好衣服之后便到了20分钟的预定时间。我看了她的检查结果,问了一些问题,对下一步治疗进行了讨论。当她离开诊室的时候,已经过去了35分钟,我的计划也被打乱,排号在后的患者也受到了影响。
如果那时边上有一个学生陪着我,这次就诊会持续多久呢?我是不是会迫于时间压力然后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匆匆结束呢?这样我的学生会不会失望?在我的经验中,经常会有门诊加号的情况发生。我们要怎么补上这个时间呢?有没有想过是我们的体制导致了医患沟通问题呢?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医患之间的沟通,我们必须要重新设置我们的招生流程--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学医--确保毕业的医学生都具备医生该有的态度、热情及能力。
首先,我们要鼓励并支持医学生们初入医学院时的理想、善良,以及时时处处以患者为中心的想法。除了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我们还可以引进临床场景,由学生来主导,从而增加学生们的临床经验,增加他们的沟通技能。
其次,我们要确保临床带教也具备鼓励学生、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要以身作则,有负面情绪的带教不应该教导学生。我们要明确,教学是一种荣幸,我们对此抱以极高的期望。
第三,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测量工具,使带教能够正确评估个人沟通技巧,使教师个人亦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培训提高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模式下的医生沟通技巧。当教师在记录学生这方面的不足时,我们就能运用这些测量工具帮助医学生提高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在收益、体系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使医生们花费更多时间确保有效沟通。在招生时把好关,支持医学生的理想,在课程中进行相关培训,提升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本文选自:N Engl J Med 2015; 372:1586-1587April 23, 2015DOI: 10.1056/NEJMp1501440,网址: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1501440#t=article , 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