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绝症患者安详地离去
2015/5/6 医学界杂志

    

     导读: 许多癌症患者临终时,都会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平稳、安详。

     作者:张文军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ICU的某医生,因患白血病,经骨髓移植后还是不能幸免面对死亡。在她离开前的日子里,病房监护仪上贴了张纸,上面写着:“血小板太低,请不要抽外周血,不要进行有创操作”。而她最终离去之时,穿着她钟爱的医生制服,带着感恩的心。

     这则消息,让我生出了一丝感动,为那句小小的提示,为那件身死后穿着的白大衣。我想,这是她的同事们给予她生前的尊严和疼惜。

     曾记得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广州老人院宁养服务区里,身患鼻咽癌晚期的邓伯,戒烟戒酒许久,却希望“追”一场当年的世界杯球赛。他心仪的球队正好在深夜开赛,院里工作人员悄悄行动,另辟了房间布置成极有世界杯气氛的欢乐海洋。那晚,大家陪着邓伯摇旗呐喊,邓伯还喝了久违的啤酒,大家发现,老人家脸上露出的笑容是前所未见的灿烂。狂欢后的第四天,邓伯安祥地在梦中离开了。

     在我看来,这种狂欢,应该是邓伯生前最美丽的念想。

     而更多的癌症患者,留给他们生命最后的记忆,却并不美好,甚至充满了恐惧和悲鸣。而这些,原因复杂的让医务人员也很无奈。

     经常可以看见,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医生为危重病人插气管、电击除颤,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生命,最终,心电图却依然成了一条直线。很多人都知道“无效治疗”,但即将失去亲人的家属往往难以理性。在家属的心里,放弃治疗,那是对自己良心、孝心的鞭挞。这种堂皇的理由,会让医生在专业判断上哑口无言,不得不做着“三十分钟”的复苏程序,履行着“生命至上”的承诺。这种让家属心安的徒劳,在疲累之后,一次次的依然上演着。

     对于那些在癌症中忍痛直至死亡的患者,担心成瘾更是让很多人毫无意义的忍受疼痛折磨。生命的舒适,在家属的“关爱”中消失殆尽。医生的怜悯,在“坚持”的病人面前,拿着无法给予的止痛药物,长叹而作罢。

     另外,社会的那些爱心人士,志愿者们,却因为缺乏专业知识,缺乏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只得让自己的爱心在遭遇病人的冷脸后付诸东流,失去了坚持的勇气,甚至让病人对医生也产生了抵触。而专业的医生们,无法拒绝的欢迎着志愿者的爱心,却也不得不承担着志愿者能力缺失的后果,依然独自面对着如此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曾看过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介绍,在那里,有安宁的病房、有家庭一样的花园、会客室和咖啡屋;在那里,为患者服务的不仅有医护人员,还有社会自愿者,甚至牧师。让患者远离压抑、嘈杂,让安宁病房里的每位患者都有着生命的尊严,并在完成心愿后安详的离开。

     能够安然接纳即将到来的死亡,在癌症病人的心里也许才是最大的期盼。希望着,国内也有着花园般的临终天堂,像那句诗一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百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