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医生呢?
2015/6/15 医学界

导读: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为了促进优质师资下沉,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作者:郭惊涛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看病难问题如何解决?几乎所有的学者和官员都认同必须强基层,让基层医生当好健康守门员,把患者留在基层,首诊在社区;但面对“你会让你的家人首诊在社区吗?”类似尖锐的问题时,大家却都不约而同地给出否定答案。
那么,分级诊疗搞了这么多年,强基层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基层医疗状况如此糟糕?
其实,毫不客气地说,这些都是医改惹的祸。
以后来在全国推广的安徽医改为例,据笔者调查,改革前,基层私立医院、诊所遍布,一些医技水平高、头脑灵活的医生将医院开的风生水起,一些三甲医院到基层私立医院“走穴”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常规手术基本在这些医院都能做,且手术总费用并不高。
但之后推行的强基层,却将这些私立医院、诊所的医生“请”回了乡镇卫生院,端起了大锅饭饭碗;一夜之间原本被政府放养的基层医生又被包养了起来,医生积极性严重受挫,乡镇卫生院忙于公共卫生,再加上糟糕的基药制度,这些基层医院的手术等医疗功能正在逐渐丧失。
在走访甘肃省一家乡镇卫生院时,笔者看到一台国家拨款购买的价值数万元,却闲置了几年的进口医疗设备。询问得知,没有医生愿意去进修学习该设备的操作,因为去学习的一段时间不仅会影响收入,重点是即使学会了回来薪资收入并不会增加。
于是我们看到,现在乡镇卫生院大楼是越来越漂亮,但优秀的医生招不来留不住,年轻医生的流失率很高,甚至出现了新闻报道中的一个人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情况会好一些吗?据了解也大抵如此。
基层缺少好医生,缺少必备的药品,在这种情况下,空喊“强基层”口号,让患者首诊在基层,有学者认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耽误了病情怎么办?误诊了怎么办?
在笔者看来,强基层是需要诚意的,目前“强基层”口号无法成为现实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政策方面缺乏诚意。
我们注意到,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其中提出,为了促进优质师资下沉,开出的药方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仅是对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基层吸引并留住优秀教育人才的重大举措。
事实上类似举措并非创新,以日本为例,在一些偏僻地区,就是通过加大待遇的方式招聘和留住医生。
而我们的医疗体系呢?反过来了!三级医院比二级、一级医院的医生收入高一大截,城市地区比农村等偏远地区收入高一大截。
就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中心为例,偏远县社区医生的收入还不到中心城区社区医生的一半。
这种情况下谈强基层,谈人才资源下沉和扯淡有什么区别?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政府真心想通过包办的方式强基层,请拿出诚意来,给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医务工作者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
当然,有“真心”并不等于有“能力”。我们都知道目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阶段,财政的吃紧,正让试图大包大揽的政府捉襟见肘,如果想像义务教育一样包办基本医疗,可行性可以说低得可怜!
怎么办?事实上,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办法,就是解放医生。让医生自由执业,优秀的医生自然能够在基层获得丰厚的回报,广大病患也不必为大医院一号难求而奔走。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无论是北京还是深圳出台的一些改革政策都颇有新意,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解放医生,鼓励医生到社区开诊所;深圳甚至大胆地提出开放基层医疗市场,这与之前鼓励社资办医走高端路线的诡异论调可谓南辕北辙。
“给不起钱给政策”,这也符合改革开放的一贯思路。政府解决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则需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监督,若能做到如此,不把手伸的太长,市场就不会在医疗领域失灵,依旧能够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20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