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临床医学分数为何连年垫底?
2015/6/28 医学界

    

     导读:据《医学界》调查,一些知名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招生困境非常严重。

     作者:郭惊涛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悲哀的招生数据

     6月27日,《医学界》微信平台编发了一则“上海知名高校医学院临床专业在沪招生分数线连年垫底”的报道,引医疗界一片哗然,“最优秀的学生学医的意愿是否在下降”这一近期热炒的话题再次升温。

     事实上,据《医学界》调查,一些知名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招生困境或许比上述报道中描述的还要严重。

    

     上述数据是复旦大学招生官网公布的2014年秋招在沪录取分数统计,统计显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上海仅招收临床专业,而且为8年制;但在所有的理工类专业招生中,临床专业的平均分竟然低于其他专业10分之多,排名垫底。

    

     那么,复旦上海医学院2013年在沪招生情况如何呢?统计显示,也很糟糕,临床专业招生无论是最低分和平均分都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差距不小。

     事实上,《医学界》随机查询了该校官网公布的复旦大学2014年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几个生源大省的招生数据,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情况几乎和在沪招生情况一致,医学院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所有专业招生平均分数几乎全部垫底。

     复旦大学医学院如此,同在上海的另一所知名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的招生情况又如何呢?据交大本科招生网公布的数据,情况也和复旦上海医学院基本一致。

    

    

     以交大2014年在安徽的招生情况为例,临床专业无论是八年制还是五年制,平均录取分数线均低于其他理工专业20分左右;其他一些生源大省情况也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根据上述数据,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最近两年,复旦、交大的临床专业招生分数基本都低于其他理工专业。

     事实上,这一看似令人难以接受的情况并不是新现象,而是长期存在。

     据了解,无论是在上海医科大学并入复旦,还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交大的前后,其招生分数总体都低于复旦、交大的其他理科专业。

     一位目前已经退休但依旧非常关心医学界发展的业内人士感叹:“这些都是中国最著名的医学院校,它们在中国医学类高校中的地位,绝不比复旦、交大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的地位低;悲哀的是,这些两家医学院校即使并入复旦、交大后,却依然不受最优秀考生的青睐。”

     分代码招生背后的无奈

     在上述两校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交大医学院还是复旦上海医学院,都采取了单独代码招生。

     据《医学界》了解,事实上,采取单独代码招生实为无奈之举。

     据悉,在不分代码招以前,由于允许学生转专业,医学院成为了一些考生的跳板,在进入医学院后选择转专业;不仅如此,由于医学院包括临床在内的一些专业的招生最低分和平均分较低,令整个学校的招生数据颜面无光。

     对于医学院来说,也有足够的动力申请单独代码招生。因为有了单独招生代码,实际上就如同单独一所学校独立招生,至少可以拒绝调剂来的学生,而选择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

     而早在几年前,交大医学院一位领导就曾表示,“医学是一种专业化非常强的学科,有必要把那些对医学感兴趣、愿意以救死扶伤为志向的学生招进来,进行专门化的培养。在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和校本部合在一起招生,结果不少学生被调剂到医学院,学得非常勉强,毕业之后即放弃专业,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因此,宁可分数线下来一些,也只要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

     可见,上述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医学院招生尴尬的数据为意料之中。

     遥不可及的医学精英教育

     事实上,医学院不仅是本科招生在非常优秀生源面前缺乏吸引力,研究生招生亦面临类似尴尬。

     据了解,上海另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临床专业研究生招生曾因第一志愿报名人数不足,特向主管部门申请调剂,一位政府主管领导断然拒绝,并表示,“医学应该是精英教育,别人不要的我们也不要!”

     但残酷的现实是,虽然不少类似交大、复旦的知名医学院坚持招录有意愿学医、从医的优秀学生,但种种数据表明,医学院临床专业在争夺优秀考生的大战中正在频频败退。

     对于一些媒体“考生报考医学专业的热情并未下降”的相关报道,并列举出教育部公开的数据称医学生的招录数量是逐年递增的,招生人数从 2000 年的 149 928,增加到 2013 年的 563 678;一位医生网友表示,没有必要刻意去“粉饰太平”。

     因为上述漂亮数据的背后是一些医学院盲目的扩招,却并不具备将这些招的学生进行精心培养的能力,甚至不少临床专业的毕业生连续几次都无法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而这恰恰违背了医学应该是精英教育的国际惯例。

     据了解,以美国为例,成长为一名医生的道路极其漫长和艰辛,门槛之高令人咂舌。

     首先,只有完成医学预科课程的4年本科学习之后,才有资格报考医学院。而医学院校不仅只有137所,且因招生数量较少(一般医学院招生仅一百多人),竞争非常激烈,录取率远远低于其他专业。

     而且经过4年医学院教育后,仅仅是成为合格医生的开始,还必须接受3年魔鬼般的住院医师培训;若想成为专科医师,还要进行3年及其以上的专科医师培训。

     而据科学网之前的报道,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数量高达600多家,且招收学生的数量惊人。

     考生和家长用脚投票

     更令人揪心的是,今年医学院的招生情况更不容乐观。据一位知情人士向《医学界》透露,复旦上海医学院的招生情况截至目前并不理想。

     在该知情人士看来,中西之间医学教育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主要在于医生职业缺乏较强的吸引力。

     首先,他认为多年来医患关系趋于紧张,医闹猖獗、医生被打的新闻屡见报端,让一些本有意向学医的考生及家长望而却步;特别是像今年,医疗界连续数月发生骇人听闻的医院暴力事件,很可能会对一些优秀考生及家长产生负面影响。

     据一位来自福州的医生网友透露,他们医院一位耳鼻喉科主任的儿子,今年理科考试成绩高达671分,从小受医生家庭的影响,自幼立下“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志向,然而面对接二连三的“医护被砍,天使折翼”事件,他突然放弃报考北大医学院的学医之路。

     这位医生儿子弃医的故事,也成为了医疗界关于医生子女从医意愿持续下降的调查结果的一个鲜活的注解。

     其次就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常比例。在我国医学教育向西方靠拢的进程中,学医的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正在全面推广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一步增加了学医的成本。

     而经历十几年的学医生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后,从事的却是一份劳动强度高、阳光收入低的职业,迫使许多医生铤而走险获取灰色和黑色收入,因此不仅面临巨大的职业风险,还面临着较低的社会评价。

     而据了解,驱使美国最优秀学生学医的动力则是高投入后的高回报。根据2015美国医生薪酬报告,专科医生的平均收入为 284,000 美元,初级保健医生(PCP)也高达 195,000 美元,甚至整体呈现适度上升趋势;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医生薪酬也一般高达社会平均工资的4-7倍。

     而中国医生的合法收入却差距甚远。据媒体报道,有调查显示,即使是医生阳光收入排名全国第三的广州,也就是8万元左右。

     另据上海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调研数据,以诊疗人数持续上升的上海市为例,该市医生的阳光收入近年来竟然呈下降趋势。

     因此,一位医生感叹,现状如此,就难怪一些最优秀考生及其家长用脚投票;如果中国医疗改革不能切实推进,解救医生群体于水火,恢复医生职业的吸引力,医学院招生尴尬的现状就难以改变,甚至会陷入恶性循环。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联合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发起一项“医生群体生存现状调查问卷”,力争为合理医改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亲爱的界友们,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调查~~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20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