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学创新是Nothing?
2015/7/5 医学界

     导读:看看国内的“医学创新”,其它专业我可能不了解,但就自己本专业来说,答案是nothing!

     作者:月之父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作者授权《医学界》独家发布)

     中央李总理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医学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自然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展示中国医学的与时俱进。

     医学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或提出新的医疗理念,或创立全新的治疗技术,或研制新型设备,或研制新型药物……以上这些创新,无疑会提高医疗质量造福病患,同时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回头看看国内的“医学创新”,其它专业我可能不了解,但就自己本专业来说,答案是nothing!刻入我们脑中的是老外的理念,技术紧跟国际创新,使用的是人家不断推陈出新的药物,仪器设备无一不是舶来品(条件稍差的医院会有国内山寨产品),国内医学界有创新吗?

     是不是外国先有了,我们自己研制出来就不算创新?是,也不是。当年原子弹火箭导弹技术,是国外创新的,但这些技术,各国互相封锁技术,更别说对社会主义中国了,那么在这种条件下,老一代军工元勋们确实需要自己亲自研发,想必当中需要不断创新来完成。可大家必须明白:医学这个领域,是无阶级无国界的,人家把自己的新理念新技术会毫无保留地发表在各种文献中,而且完全不排斥相反还鼓励支持国内医生去学习他们的新技术,这也正是中国医学尚能紧跟国际医学潮流的根本所在!难道是因为如此,国内医学界就丧失了创新能力么?

     不对,国内医学界还是有“创新”精神的,君不见科研金额之逐年递增和论文数量之巨吗?而且还乐此不疲不亦乐乎,真不知道SCI编辑们现在看到中国医学论文是否已经开始头疼?究其根源,是什么造成这种无用的山寨式的“学术”?利益!只有利益!如果只是学术上的利益,个人获得了学术成就并拥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也就罢了,但现实并非如此。有了“学术”成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打造更多的“学术”成果形成“良性循环”,还可以获得权力,至于权力在天朝的作用,无须多言了……。抢先山寨,现已成为一种时尚。谁能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先把国外先进技术学到手并开展,谁立马就能成为国内这一专项的“老大”。做到成熟之际(好歹中国有比外国更丰富的病源),甚至自恃国际“老大”。若干年前,为什么会有院士来主攻人工耳蜗的研制?为什么会有心外科医生要抢先植入人工心脏?值得深层次考虑。

     本人始终认为:山寨国外医学先进理念和技术可以,做一个善于学习并自己精益求精地运用人家的技术也可以,做一个好医生并获得丰厚报酬当然更可以,但一个国家如果想真正形成“万众创新”的土壤,这样地给予善于学习者过高的学术地位,是不合适的。须知,李大钊不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已经深刻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终将有马克思的一席之地,但一个传播者是永远不可能代替原创者的。我的意思是,应该鼓励医生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造福患者,但不该给这样的医生学术地位。如果山寨学术就能成为国内学术大腕,谁还有动力创新?而且山寨思维和习惯一旦形成,再想创新,晚矣!

     也许有人会说,量变引起质变,我们需要积累,我们需要培养科研人员。试问:国内支持医学研究多少年了?投入了多少资金?还在量变阶段?二十年前国家投入的资金现在能让中国医生享受到什么成果?请读者自己举例。

     其实关键问题仍在于一种创新的文化和思维,现在的恶性循环只会越来越破坏这种文化和思维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科研人员真的是符合“万众创新”的合格人员吗?

     万众创新话医学,必须抛弃历史模式,才有出路。数风流人物,看来,得等下一代?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