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核心区向民营医院关上大门
2015/8/5 医学界

导语:根据北京市的医疗资源设置规划,城市核心区不再批准建设任何医院,民营医院发展再度受阻。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新的民营医院别想再进入北京的核心区了。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近日做客城市管理广播,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的首都医疗资源疏解,称北京的城市核心区要减掉三四千张病床,同时五环之内都将不再新增医疗床位。
这一新规是否也同样适用于民营医院?方来英表示,民营医院也依然要服从整体规划。而根据北京市的医疗资源设置规划,在城市核心区不再批准建设任何医院,包括专科医院。
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一直是社会资本办医的痛处。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15〕45号文件),提出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虽然这一前提使得改革力度打了折扣,但毕竟给社会资本预留了些许空间。而此次北京市的最新设想,直接扑灭了社会办医疗机构进入北京核心区的希望。
民营医院不需要财政投入,不占用公共资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凭什么干涉其选址?
民营医院发展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本来就不如公立医院,这一粗暴规定又将其置于更不利的地位:一方面丧失了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民营医院远在五环之外,想延请公立医院的专家前来多点执业也很不方便。
业内人士或许都记得,今年3月开始试运营的恒和医院,就开在北京的闹市区,紧挨着大名鼎鼎的协和医院。地理优势不仅为这一高端私立医院带来丰富的专家资源,也方便通过合理的业务错位承接大医院的病源。
北京的新政一出,后来者们将无法复制恒和的模式。更要命的是,原来城市核心区削减的病床,也将随人口疏解到城市新建居民区。也就是说,未来新建的民营医院,将在这里遭遇从公立大医院转移出来的力量,竞争形势不免令人为之捏一把汗。总之由于北京最新的政策,未来非公立医疗体系相比公立医疗体系可能会显得弱势,无法发挥“鲶鱼效应”。
民营医院之于新医改的意义,在于和公立医院各司其职,为市场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但如果民营医院连选址问题都无法自主决定,发展又继续面临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将如何肩负市场的重任?如果民营医疗体系不能迅速地壮大起来,又怎么能够抵挡政府之手捞过界?如果民营医疗体系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这究竟是不是医改决策者们所乐意看到的局面?!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欢迎添加界哥个人微信号yishengzhan2015,或是按住下图二维码3秒钟直接添加,记得备注“地区+科室”哦~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5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