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抢救室常备O型血可救命
2015/8/11 医学界

    

     导读:据港大深圳医院急诊科区建恒医生介绍,他们会启用抢救室里备用的10单位的O型红细胞(RBC),用于紧急抢救,而这在国内可谓闻所未闻!

     作者:岚逸筠篁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所周知,国内医生们在抢救患者需要输血时,查对血型绝不马虎。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顾问医生欧建恒医生告诉《医学界》,当遇到类似情况,他们的措施让我们倍感意外。

     据区医生介绍,他们会启用抢救室里备用的10单位的O型红细胞(RBC)。抢救室自己备用?这在内地的医院是近乎不可能的,虽然我国《特殊情况紧急输血的专家共识》也将O型RBC作为紧急输血的手段,但直接跨过血库的确难以想象。那么在一些西方管理模式的医院中,为什么O型RBC可以像抢救药物一样备存在抢救室?这显然不是一个储血冰箱就可以解释的。

    

     表:输血相容表

     O型RBC的安全性

     O型血的确不是“万能血”,因为当受者接受了高效价的O型血浆时,在补体的作用下会发生急性溶血反应。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O型血还是被当做“通用血”使用的。现在国外军队将血浆抗体效价比在1:128以下的O型血用于创伤时的紧急输血,这已成公认方法。从野战医学和灾难医学的角度上讲,一方面能快速的对伤员进行救治,另外因为事发前对各个型血液需要量的估算具有不可预测性,O型血液异型输注可避免血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血液资源的供给不足也无须交叉配型。但要避免大量输入O型血后再输同型血液,这会引发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文献记载的是一个B型血伤员在输了7000 ml O型血后再输2800 ml B型血发生肾衰死亡)。有研究认为,异型输注O型血1200 ml以内是安全的。

     美军在越战期间使用了23万单位的O型全血输注,仅24例发生溶血反应,发生率仅万分之一。近年来美国急诊使用血浆抗体低效价比的O型血全血作为抢救用血后,这一几率可降低至12万分之一,并且相对轻微。而2012年美国总体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只有0.24%(1:417)。

     随着技术发展,可去除全部血浆和90%白细胞及血小板的O型洗涤RBC,成为紧急抢救用血。虽然最理想的O型Rh(-)RBC稀缺,但理论上,次理想的O型Rh(+)洗涤RBC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全血更低,因为血型血清学方法无法检出O型洗涤RBC中残留ABO血型抗体。

     实际上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成分换血疗法已经给出了启示,医生们使用了O型洗涤RBC+AB型血浆的组合来治疗,效果喜人。这也许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有关,但的确是条线索。对于Rh(-)的患者(尤其是孕妇),也可以在输注Rh(+)血时使用Rh因子免疫球蛋白。

     我们为什么落后了?

     笔者询问一些急诊医生时,他们的反应大多出乎意料的一致:“死也不敢啊,不想惹事。”有些医生表示他们需要血库或输血科让家属签知情同意书(家属不在让医务科签字)后才敢。主要还是怕输血不良反应后医患关系的紧张,也有医生担心理论和实践有比较大的出入。

     香港的同仁们是如何操作的?他们由2位医生同意并记录签名后就可以输血。如果有家属会同时做好沟通和签名;若家属不在则先输后沟通。

     为什么我们和现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这么大?为什么别人可以这么从容?或许一些数字可以说明。前面我们说了,在美国,总体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而中国这一几率为0.58%,高出别人一倍。这可能是在制备工艺上有一定问题。而小编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这个课题的国外文献相当可观,可见其研究已经比较充分。而国内的文献寥寥,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部队。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科研上我们已经落后很多。因为研究不足,心里没底,不敢去跨出这一步,加之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也可能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当年,笔者的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需要不断地去认知和更新,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这不仅是严谨的科学方法,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规律。如果我们想看到O型洗涤RBC静静地躺在国内抢救室的冰箱里,恐怕还有很多路要走吧……

     参考文献:

     [1]陈民才,王全立。O型全血及红细胞异型输注回顾与展望[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8):804-805.

     [2]陈民才,冯倩,潘纪春等。体外模拟的O型全血异型输注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2):160-163.

     [3]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特殊情况紧急输血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6):481-483.

     [4]马曙轩,宋文琪,赵宇东等。O型洗涤红细胞残留ABO血型抗体检测及非O型患儿输注安全性观察[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28(1):114-116.

     [5]滕方,张燕,孙桂香等。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282-289.

     [6]SGeraldSandleretal.TransfusionReactions.Medscape

     [7]StrandenesGetal.LowtitergroupOwholebloodinemergencysituations.Shock2014May;41Suppl170-5.

     [8]《麻省总医院为重病医学手册》(第四版)第10章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5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