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药,就别打针输液!
2015/8/23 医学界

导语:有医院的亲戚说用药的原则应该是能吃药的病就不打针,能打针的病就不吊瓶,一般不要吊瓶,吊一次瓶等于做一次手术,可是乡村的医生好像都不知道这些似的。
作者:刘立红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近日无意浏览县政府信箱,一封普通患者给县委书记的一封信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促使我动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该信标题为《生病就得打吊瓶吗?》,信件内容如下:
“以前生病都是吃药,最多打个肌肉针,几天就好了。可是现在乡村卫生室把老百姓当小白鼠不管啥问题二话不说就开单子打吊瓶。一天基本上就是三四十元以上。当然可能比医院便宜。但是至少三五天。打针跟赶集似的还得排队,最后我发现小孩子吃药基本都不管用了,免疫力也差了,关键是对小孩发育不好。可是医生并不太在意?问都不问就开吊瓶,都是开单子吊瓶。寒心哪!
现在小孩一生病,心里就紧张——又吊瓶!
有医院的亲戚说用药原则:能吃药的病就不打针,能打针的病就不吊瓶,一般不要吊瓶,吊一次瓶等于做一次手术,可是乡村的医生好像都不知道这些似的。一个个跟吸血鬼似的,只知道挣黑心钱。
大人受罪无所谓,小孩真的是不忍心哪!敬请书记关注!”
说实话,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临床的医生,看到这封信我觉得有些脸红,因为这个连普通患者都知晓的问题却长期以来被一些医生忽视。这封信也促使我动笔写下这些长期以来萦绕在心头的、悬而未发的关于基层输液泛滥问题。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中国人平均每年输液达到8瓶,创下了世界之最。有的专家就出来解释,说没有那么多,因为生产出来的液体有的是用做别的用途了,比如冲洗伤口。其实作为一名医生,我觉得媒体的报道并不过分。目前输液滥用,尤其是在基层其实非常普遍。我们经常与一些同行交流,说某某医生业务很好,每天输液的患者都坐得满满的,甚至以每天输液多少瓶来衡量一个医生的技术好坏。而且给患者得输液量越来越多,以前可能一次一两瓶,现在慢慢加到三四瓶,甚至据说有的医生给患者一次输液五六瓶。其实,作为一个基层医生,日常处理的患者大多是常见病、普通病为主,患者很少到饮食不进的地步,输液过多完全没有必要,甚至过多的输液反而会延误了病程。
笔者与一些业内人士聊天,都认为目前基层输液的患者至少70%是多余的,也就是说这些患者输液完全不是必要的,口服药物或者肌注药物就能解决的问题,到了一些基层医生那里,来了就是输液。正如本文开始那封信里所描述的,二话不说就开单子挂吊瓶。如果普通患者对输液的危害不是很清楚的话,作为一名专业的医生是该知道的,比如输液反应、药品安全、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加重等等问题。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这些报道足以引起我们医务工作者的注意。
既然输液的风险很大,为什么基层输液却很泛滥呢?我想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与医生有关,一方面也与患者有关。
一些基层医生,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问题,因为输液的收费和利润明显高于口服药物,所以不管患者病情轻重,是否有必要,来了就输液;第二,也是由于一些医生缺乏专业素质,输液几瓶各种药物如飞机大炮一般一起上,总会有药物效果好,因此也导致了单个患者输液瓶数越来越多。
患者方面,则是因为缺乏医学知识,错误地认为输液好得快,急于求成,因此不少患者尤其是患儿家长会主动要求医生输液,正好迎合了一些医生喜欢输液的心理。
要解决这种输液泛滥的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我们医生要提高自身素质,不能唯利是图,除了真正需要输液的患者,对于可输可不输的患者一律不输液。其实,如果正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并合理用药,很多疾病口服药物就能解决。久而久之,也能得到患者的认可。笔者就是一名最基层的医生,从业以来一直坚持这个原则,现在不少患者尤其是家长带患儿上门来就是冲着我不轻易输液,给孩子都是口服药这个名声来的。不但本镇较远的地方患者,其余乡镇甚至隔壁县都有患者上门。所以说,输液并非一个医生的首选治疗手段,减少输液,不但减轻患者负担,也为自己减少了风险,输液的风险大家都心知肚明,作为基层医生,一旦出现一个意外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输液越多其实风险就越多,与其提心吊胆的看着患者输液,不如规范用药。
另一方面,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医学科普 知识,让老百姓意识到随意输液的危害。输液重则导致输液反应危及生命,轻则导致免疫力下降。正常人都有一定的免疫力,随意输液打乱人体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免疫力,输液就得不偿失了。即使当时痊愈了,但是时隔不久又患病,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小儿患者身上体现得更明显。大家留意观察,那些“患者如云”的医生处反反复复都是些老患者,一次输液四五天,好不容易好了,不到一个月孩子又病了,又去输液。经常听到一些患儿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爱生病,生病了就要输液好几天才好,从小是药罐子里泡大的,其实家长自身有很大原因。患儿虽然因为体格发育不完善容易生病,但是只要正确合理及时用药,也很容易好。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比如最近笔者最近就治疗一个小患儿,患儿才八个月,上一个月因为发烧咳嗽去某医院,医院就立即输液,结果每天四五瓶水输下去患儿发热却越来越高,无奈家长转院到某市医院,在市医院住院十余天,第一天竟然输液十三瓶,以后每天也是输液七八瓶。好不容易患儿不发烧,咳嗽好了就出院,没想到回家不到一周患儿再次发热咳嗽,与第一次发病时一样,来诊时发热、咳喘。经过与患儿家长沟通,我给患儿开了几种中成药,同时嘱咐必要时给予退烧药口服。结果第三天患儿复诊时患儿家长说服药第二天就不发烧了,只剩下咳喘没有痊愈。我仔细听诊,重新开了三天口服药物,三天后患儿家长来告,患儿服完药病情痊愈。而且患儿饮食很好,不像上次生病输液那么多结果孩子都不爱吃东西了,病了半个多月瘦了一圈。所以说,我们医生应该正确判断病情,合理用药,这样才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为了减少基层滥输液的现象,更为了患者的健康着想,我呼吁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在坚守医德提高医技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坚持规范用药,在日常工作中多向患者宣传正确用药的必要性,纠正患者认为输液治病来得快的错误思想。绝对不要把的“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一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抛在脑后!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现诚招兼职科普作者,要求结合社会热点、大众健康、临床需要撰写科普文章,内容严谨准确,文章通俗易懂。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有意者联系编辑QQ:574642670,或发送邮件到yxjtougao@126.com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5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