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例思考:对家庭医师的渴望
2015/8/29 医学界

    

     导语:通过这个患儿的就诊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国内全科医师制度、家庭医师制度建立的急迫性。

     作者:曾少鹏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2015年8月,我在儿科住院病区接诊到一位ITP的患儿,同一种疾病,每个孩子的病情发展总是相似的,但每个孩子的就医过程却又总是迥异的。通过这个患儿的就诊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国内全科医师制度、家庭医师制度建立的急迫性。

     (注释: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单来说,是病毒感染、药物、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启动的抗血小板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患儿的基本病史如下:

     患儿男,4岁,因“皮肤瘀点、瘀斑4月余”门诊入院,患儿约4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下肢小腿散在瘀点瘀斑,大便滴血1次,到本市某区级医院就诊,血常规提示血小板<20×109/L,予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静脉滴注,2天后复查血小板有上升到正常,后主治医师建议口服泼尼松(激素)治疗,家属因担心激素副作用,及对区级医院医师的不信任,没有按医嘱口服泼尼松,办理自动出院后,每周到本市市级中心医院复查血常规,出院后1个月内每次复查血小板都有下降,在该市级中心医院最后一次复查是3个月前,血小板为41×109/L,家属重视,携带患儿到广州某省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在省级医院做了抗血小板抗体、骨髓涂片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省级医院由于病床紧张,建议患儿回市级医院进行治疗。由此,患儿于上个月最终来到我院门诊就诊,在门诊定期复查血常规,并口服美卓乐治疗,治疗后复查血常规有上升至正常,但近来3周又持续下降,最近一次查是在入院前一天,血小板计数为31×109/L。考虑治疗效果欠佳,收入我科进行治疗。

    

     (图为典型ITP的瘀点瘀斑情况)

     我相信“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儿科不应该算“疑难杂症”,我也相信,一家合格的区级医院,完全有能力确诊该病,并进行正确的治疗。然而,这个孩子,却因为各种因素,反复周转4家医院才愿意进行正规治疗,实在令人唏嘘。

     万幸的是,患儿目前没有明显出血情况,可是万一在兜转过程中病情加重了呢?万一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了呢?

     有的孩子疾病并不算严重,却因为各种原因,家长需要带着孩子“走南闯北”,到处奔波,最后才能“确诊”,而这些过程,耗费着患儿家庭的大量财力精力,也耗费着整个社会的资源,自从接诊过这个孩子,我总在想,如果国内能争取早日完善全科医师、也就是家庭医师制度,那该有多好。这样一来,或许就可以减少很多患者的奔波,也能提高医疗效率,真真切切的帮到患者。

     我是一名儿科医师,因此,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更加深刻。由于现在国内没有完善的全科医师,也没有家庭医师制度,加上现在的医患关系矛盾尖锐,1个孩子有6个长辈呵护着,生病后看医生,对于不是很熟悉的医师又普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导致很多医师无法给孩子全面诊疗。因此,部分患儿会被长辈们带着到处看病:一个儿科常见病,却一定要跑到市级医院、省级医院“确诊”,最后却又乖乖回来治疗。

     这个长途跋涉的“就医过程”,有可能延误病情,错失最佳诊治时机,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同时,这种长途跋涉,让孩子、家长的就医体验非常差,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但愿孩子们遇到类似的病情,能够不用这么折腾;但愿未来能完善家庭医师制度。或许当家庭医生对管辖社区的孩子病情更加了解后,家属也会更加信任家庭医师,到那时,孩子再也不用因为“小病”跟着大人奔波,就能得到及时高效的医疗保障。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现诚招兼职科普作者,要求结合社会热点、大众健康、临床需要撰写科普文章,内容严谨准确,文章通俗易懂。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有意者联系编辑QQ:574642670,或发送邮件到yxjtougao@126.com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6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